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方剂配伍理论的系统科学思想
被引量:
1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作者
于友华
机构地区
中国中医研究院
出处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63-64,共2页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基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 ( 1990 5 44 )
关键词
方剂配伍
系统科学
分类号
R289.1 [医药卫生—方剂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9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4
同被引文献
189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263
参考文献
3
1
于友华,王永炎.
论方剂“整体综合调节”的作用方式[J]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4):289-291.
被引量:25
2
[美]欧文·拉兹洛 钱兆华 熊继宁 刘俊生译.系统哲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37~49.
3
[3]徐灵胎.徐灵胎医学全书·医学源流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29.
二级参考文献
9
1
王燕昌.王氏医存·古方用药之妙[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35.
2
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翼[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238.
3
刘肪.幼幼新书·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7.
4
李杲.金元四大家医学全书·东垣试效方[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675.
5
张介宾.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74, 317.
6
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78.
7
朱震亨.丹溪心法[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7.
8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3.6,12,43.
9
于友华,王永炎,赵宜军,程昭寰.
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1,26(4):219-222.
被引量:56
共引文献
24
1
高会丽,李贻奎,仝燕,李连达.
冠心Ⅱ号系列方对大鼠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J]
.陕西中医,2008,29(2):231-233.
被引量:10
2
王阶,王永炎,杨戈.
中药方剂配伍理论研究方法和模式[J]
.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6-8.
被引量:50
3
韩旭华,牛欣.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复杂性特征及其研究思路[J]
.中医药学刊,2006,24(4):617-619.
被引量:5
4
韩旭华,牛欣,杨学智.
方剂药效物质系统与单味药成分之间的非线性关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5):289-291.
被引量:13
5
张伯礼,王永炎,商洪才.
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和方法[J]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9):89-91.
被引量:74
6
高会丽,于成瑶,李连达.
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概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9):60-63.
被引量:19
7
高会丽,李贻奎,仝燕,李连达.
冠心II号系列组方对犬急性心肌缺血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1-4.
被引量:18
8
高会丽,李贻奎,仝燕,李连达.
冠心Ⅱ号系列组方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5):345-347.
被引量:6
9
宿廷敏,王敏娟,阮时宝.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概况[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3):95-97.
被引量:4
10
郭文娟,烟建华.
药物组合结合病机理论探索证内涵的新思路[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6):374-375.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189
1
杨静,梁燕,张淑萍,邓常青.
补阳还五汤及有效部位生物碱和苷对动脉血栓形成大鼠血浆血栓素A_2、前列环素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8):28-30.
被引量:7
2
徐群,欧阳臻,常钰,傅冬生,孔令东.
半夏厚朴汤君臣佐使配伍对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含量的影响[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0):1-3.
被引量:17
3
蔡志明,刘颜,王光明,陈春涛,王琦,卢祖洵.
医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研究[J]
.中国卫生经济,2004,23(8):34-35.
被引量:48
4
程伟.
中医药研究的“复杂性”辨析——兼谈证候研究的思路[J]
.医学与哲学,2004,25(8):70-70.
被引量:7
5
马越鸣,谢华,朱世敏,吴耀平,吴大正,胡之璧.
黄芪甲苷在兔体内的药动学和在大鼠的排泄(英文)[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9):563-567.
被引量:10
6
张苇航,张炜.
探索中医复杂性之路——浅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
.医古文知识,2004,21(3):9-11.
被引量:12
7
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王永炎.
中医证候复杂性特征及证候研究思路探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9):754-756.
被引量:39
8
郭蕾,王永炎,张俊龙,高思华,张志斌.
关于证候因素的讨论[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7):643-644.
被引量:37
9
刘华栋,任启生,宋新荣.
中药复方化学研究概况[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6):69-70.
被引量:9
10
马建平.
状态波与中医学理论探索[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27(3):28-30.
被引量:5
引证文献
15
1
孟静岩,张伯礼,胡永军.
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概况[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1):878-880.
被引量:15
2
李月雅.
浅析方剂配伍中的整体观[J]
.现代中医药,2006,26(6):46-47.
被引量:1
3
郭丽丽,王阶.
论中药复方药效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7):851-853.
被引量:9
4
周雪忠,刘保延,王映辉,张润顺,姚乃礼,崔蒙.
复方药物配伍的复杂网络方法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98-100.
被引量:146
5
杜冠华,王月华,张冉,谭初兵,贺晓丽,胡娟娟,张莉,陈若芸,秦海林.
多成分多靶点是对中药作用机制的表面认识[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480-484.
被引量:56
6
唐志书,郭立玮.
试论建立中药复方提取分离评价体系的科学原则[J]
.中草药,2010,41(6):841-845.
被引量:14
7
邓常清.
中药复方有效组分研究的思路与实践[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12):1107-1113.
被引量:9
8
郭新宇,孟庆刚.
从系统论的角度浅析中医医者认知特征[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2):281-283.
9
罗朝阳,朱志强,吴建良.
中药配伍系统(CSCMM)的复杂网络拓扑特征分析[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43(10):188-195.
被引量:1
10
赵汉青,王志国.
试论中医临床处方预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中医杂志,2013,54(16):1358-135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263
1
王伟斌,李敬华,于琦,王俊文,张润顺,黄燕,王映辉.
基于古代医案的郁证用药规律分析[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0,0(5):162-167.
被引量:14
2
高玉萍,符碧峰,王耀光.
基于复杂网络探讨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的用药规律[J]
.亚太传统医药,2021,17(2):133-135.
3
申刚磊,胡孔法,杨涛,戴彩艳,谢佳东,叶放.
基于复杂网络的不同名中医治疗肺癌用药经验共性规律研究[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0,22(4):1025-1030.
被引量:1
4
任晓宇.
基于复杂网络的冠心病痰热瘀结证中药配伍特点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5):231-232.
5
龙淑华.
中药联合无环鸟苷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体会[J]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2014,0(32):296-296.
6
牛广斌,牛敬宪,王丽芳.
中医疑难杂病辨证论治临床思维的探讨[J]
.疑难病杂志,2007,6(1):52-54.
被引量:4
7
孙贵香,袁肇凯.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7):1450-1452.
被引量:20
8
莫芳芳,张国霞(指导).
复杂性科学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J]
.江苏中医药,2008,40(2):91-93.
被引量:6
9
张治国,牛欣,杨学智,司银楚.
复杂性科学方法论原则与脉诊研究思路[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19-22.
10
房繄恭,周雪忠,刘保延,王永炎.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基本药物和穴位的研究[J]
.中医杂志,2009,50(9):794-797.
被引量:44
1
商洪才,张伯礼,高秀梅.
方剂配伍研究探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7):6-9.
被引量:18
2
刘明,张亮.
辛味药配伍举隅[J]
.中医杂志,2009,50(6):570-571.
被引量:2
3
全世建.
《伤寒论》中方剂配伍理论浅探[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16(5):13-14.
被引量:2
4
朱建平,袁冰.
明代方剂配伍理论初探[J]
.中国医药学报,2004,19(5):261-263.
被引量:7
5
罗再琼.
试论“气”的基本特性[J]
.中医函授通讯,1991,10(6):21-23.
6
刘海莉,杨湖.
痰的广泛性与重浊性浅探[J]
.湖北中医杂志,2005,27(6):15-16.
被引量:5
7
杨方尧.
《傅青主女科》方剂配伍理论与升降相因学说[J]
.中医杂志,1998,39(9):521-522.
被引量:4
8
马湖蕊,张道兰,辛太合.
痰热清治疗脂肪肝临床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32-33.
9
邓常清,黄小平.
基于方剂配伍理论和药理机制的中药有效组(成)分配伍研究思路[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1):3-6.
被引量:5
10
王烨燃,王萍,王凯旋.
浅谈升、降、浮、沉药性理论对组方配伍的指导作用[J]
.中医杂志,2012,53(18):1611-1612.
被引量:4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4年 第8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