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4
-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北京),2002年11月17日.
-
2.《我国还不是互联网“强国”》[N].《人民日报》,2003年12月8日第11版.
-
3吴廷俊.《科技进步和传播革命》[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12-235页.
-
4青连斌.《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N].《人民日报》,2003年3月23日第1版.
共引文献32
-
1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4):80-90. 被引量:91
-
2侯淑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4):75-78.
-
3叶自成.在新形势下对邓小平外交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8-14. 被引量:6
-
4王炳林,徐春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民族凝聚力[J].理论前沿,2002(23):14-16. 被引量:1
-
5管宪平.论传统诚信及其扬弃[J].江汉论坛,2005(3):20-23. 被引量:1
-
6鄢显俊.试论IT产业在美国信息经济中的作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7):70-75. 被引量:3
-
7陈建樾.团结、发展、和谐:中国共产党处理当代民族问题的大思路[J].民族研究,2005(4):4-6. 被引量:4
-
8李屏南.论社会建设目标的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11-14. 被引量:3
-
9郑又贤.略论构建和谐社会的利益均势协调机制[J].东南学术,2005(6):11-18. 被引量:6
-
10郑又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思想方法审视[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5):74-78.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6
-
1张海波.风险社会背景下网络社会风险及其防控[D].2006.
-
2汤怡.网络传播视域下的伦理失范与道德规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234-238. 被引量:12
-
3赵曙光.网络道德建设:新闻媒体新课题[J].新闻界,2001(2):63-64. 被引量:1
-
4刘守芬,孙晓芳.论网络犯罪[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3):114-122. 被引量:105
-
5李鹏,马秀麟,李葆萍.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7,0(1X):27-29. 被引量:3
-
6王云凤.浅谈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9):128-129. 被引量:24
二级引证文献7
-
1马秋云.网络环境下青少年行为失范的心理原因分析与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8,0(9):187-187.
-
2李晓晨.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8):239-240. 被引量:1
-
3舒钰洪,王丽霞,杨楠,冯小芮,杨琪,康超.互联网视角下青少年道德“失范”研究[J].科教导刊,2019,0(31):87-88. 被引量:1
-
4马骋.职业中学学生失范行为的预防策略摭探[J].成才之路,2020,0(8):24-25.
-
5于慎鸿.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20(6):59-65. 被引量:2
-
6牟文凤,顾训宝.当前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论析——基于对H市四所中学的调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60-63.
-
7王祉晴.浅析网络空间中大学生道德失范行为的现状及引导对策[J].教育进展,2024,14(4):1120-1125.
-
1雷鸣,何祖健.论科学与社会伦理道德的相互策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12(4):50-54.
-
2何贵亮.网络对伦理道德的挑战及对策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9-80. 被引量:2
-
3宋宏伟.浅论隐性采访记者介入的限度[J].新闻前哨,2003(4):43-43. 被引量:7
-
4高波.如何采写社会新闻[J].新闻传播,2013(6):224-224.
-
5王倩.媚俗化电视娱乐节目对青少年的影响[J].飞天,2011(20):93-95.
-
6杨春娥.把别人的痛苦当卖点[J].五台山,2004(2):70-72.
-
7张曼波,谢敏.深入新闻“前沿阵地”获取新闻线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4,35(13):75-75.
-
8宋颖.为尴尬的电视娱乐寻找出路[J].理论界,2004(4):135-136.
-
9姜竹芯.论网络时代传媒的现状和社会伦理道德[J].商情,2014,0(45):254-254.
-
10姜竹芯.论网络时代传媒的现状和社会伦理道德[J].商情,2014,0(41):225-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