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中游地区稻作农业考古调查报告
被引量:26
The Investigation Report on Rice Cultivation Archaeology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Huai River
出处
《农业考古》
2004年第3期84-91,共8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助号:30070463)
参考文献10
-
1阚绪杭.《试论淮河流域的侯家寨文化》[A]..《文物研究》第7辑[C].黄山书社,1989年..
-
2王象坤、孙传清主编:《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专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
3阚绪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定远县侯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A]..《文物研究》第五辑[C].黄山书社,1989年..
-
4.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资料[Z].,..
-
5张文绪.水稻颖花外稃表面双峰乳突扫描电镜观察[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21(2):143-146. 被引量:20
-
6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主编:《舞阳贾湖》,科学出版社,1999年.
-
7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科学出版社,2000年.
-
8朱乃诚.《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进展》[N].《光明日报》,2000年7月28日.
-
9汤陵华、张敏等:《高邮龙虬庄遗址的原始稻作》、《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专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
10.稻属20个种外稃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A]..《中国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专集》[C].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二级参考文献6
-
1王象坤,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年,12卷,1期,13页
-
2徐是雄,稻的形态与解剖,1984年
-
3丁颖,农业学报,1957年,8卷,3期,243页
-
4吴万春,卢永根,王国昌.中国“疣粒野稻”拉丁学名和中名的订正[J].中国水稻科学,1990,4(1):33-37. 被引量:18
-
5王国昌,卢永根.我国三个野生稻种谷粒和花药形态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水稻科学,1991,5(1):7-12. 被引量:25
-
6马秀玲,张文绪.稻属植物体表亚显微结构的研究 Ⅰ、气孔特征的观察研究[J].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3,19(3):47-52.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19
-
1贺浩华,贺晓鹏,彭小松,傅军如,刘宜柏,吴强,华育坚,徐伯刚,王象坤.“宜黄野生稻”的植物分类学地位和外稃乳突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3):470-476. 被引量:5
-
2张文绪,赵云云.水稻叶鞘表面的扫描电镜观察[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1(3):59-63. 被引量:2
-
3HE Xiao-peng,HE Hao-hua,PENG Xiao-song,FU Jun-ru,LIU Yi-bai,WU Qiang,HUA Yu-jian,XU Bo-gan,WANG Xiang-kun.The Taxonomy and the SEM Observation on Tubercles on Lemma of Yihuang Wild Rice[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06,5(7):491-497.
-
4张文绪.稻属植物21个种颖花稃尖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1(5):53-56. 被引量:1
-
5张文绪,向安强,邱立诚,姚锦鸿.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旧屋后山遗址古稻双峰乳突及稃壳印痕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1):103-106. 被引量:9
-
6张文绪,裴安平.澧阳平原几处遗址出土陶片中稻谷稃面印痕和稃壳残片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8,24(2):201-203. 被引量:11
-
7张文绪,袁家荣.湖南道县玉蟾岩古栽培稻的初步研究[J].作物学报,1998,24(4):416-420. 被引量:43
-
8张文绪,裴鑫德.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研究[J].作物学报,1998,24(6):691-697. 被引量:21
-
9刘志华,郑庭义,陈友订,向安强.古栽培稻生物学研究若干方法问题的检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6(1):13-23.
-
10张向前,周峰,解新明.MT-1象草及其近缘品种的外稃微形态特征[J].草业学报,2010,19(4):159-165. 被引量:9
同被引文献481
-
1郑晓蕖,邵栋,刘宝山,芮国耀,赵志军.马家浜文化生业模式初探——来自杨家遗址和马家浜遗址的植物考古学证据[J].江汉考古,2021(5):119-127. 被引量:4
-
2俞为洁,徐耀良.河姆渡文化植物遗存的研究[J].东南文化,2000(7):24-32. 被引量:15
-
3孙广清.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岭文化[J].中原文物,2000(2):22-28. 被引量:29
-
4王心喜.长江下游原始文明新源头——浙江嵊州小黄山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考古学研讨[J].文博,2006(4):72-77. 被引量:6
-
5邓振华,高玉.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J].南方文物,2012(1):156-163. 被引量:42
-
6王宇.试谈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靴形器功用[J].南方文物,2011(4):37-43. 被引量:5
-
7管理,胡耀武,王昌燧,汤卓炜,胡松梅,阚绪杭.食谱分析方法在家猪起源研究中的应用[J].南方文物,2011(4):116-124. 被引量:11
-
8袁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生业研究[J].南方文物,2012(4):5-12. 被引量:14
-
9傅稻镰,黄超,王玉琪.水稻驯化进程与驯化率:长江下游田螺山遗址出土小穗轴基盘研究[J].农业考古,2009(4):27-30. 被引量:7
-
10张居中,蓝万里,陈微微,王玉,徐冰,刘嵘.舞阳贾湖炭化稻米粒型再研究[J].农业考古,2009(4):35-39.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26
-
1张国文,甘恢元,林留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生计方式研究[J].南方文物,2023(1):161-169. 被引量:1
-
2胡飞.淮河中游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变迁的环境考古学观察[J].南方文物,2023(1):152-160.
-
3管理,胡耀武,王昌燧,汤卓炜,胡松梅,阚绪杭.食谱分析方法在家猪起源研究中的应用[J].南方文物,2011(4):116-124. 被引量:11
-
4代诗宝.浅析安徽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济[J].中国商界,2008(6):224-225.
-
5阚绪杭,周群.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J].考古学报,2007(1):97-126. 被引量:20
-
6龚子同,陈鸿昭,袁大刚,赵玉国,吴运金,张甘霖.中国古水稻的时空分布及其启示意义[J].科学通报,2007,52(5):562-567. 被引量:16
-
7于薇.淮汉政治区域的形成与淮河作为南北政治分界线的起源[J].古代文明,2010,4(1):38-52. 被引量:15
-
8林忠辉,莫兴国.历史时期黄淮海平原农作制度变迁与农业生产环境演变[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5):1072-1079. 被引量:5
-
9陈坤.刻划符号透视下的双墩社会[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4):12-16.
-
10李中轩,朱诚,吴国玺,郑朝贵,邵仕训,冯非凡,王宁.河南省史前人类遗址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子[J].地理学报,2013,68(11):1527-1537. 被引量:32
二级引证文献227
-
1李二玲,崔之珍,李亚婷.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黄河流域农业文明演进[J].资源科学,2020,0(1):20-28. 被引量:11
-
2郑景云,文彦君,方修琦.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气候与土地覆被变化的若干特征[J].资源科学,2020,42(1):3-19. 被引量:19
-
3邱振威,张小雷.安徽泗县于庄遗址顺山集文化时期稻作农业与植被景观初探[J].南方文物,2023(1):178-187.
-
4张国文,甘恢元,林留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生计方式研究[J].南方文物,2023(1):161-169. 被引量:1
-
5胡飞.淮河中游地区史前人类生业模式变迁的环境考古学观察[J].南方文物,2023(1):152-160.
-
6曲彤丽,陈宥成.再论中国的早期骨器[J].南方文物,2023(1):18-27. 被引量:1
-
7王永笛,蔡大伟.多维视角下的家猪起源与驯化研究[J].边疆考古研究,2021(2):329-340.
-
8吴强.论濉溪石山孜遗址的保护及其规划[J].安徽文博,2020(1):138-148.
-
9卢佳,胡正义.长三角绰墩遗址新石器时期以来间歇性连续稻作证据及其成因探讨[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27(5):605-613. 被引量:2
-
10王宇.试谈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靴形器功用[J].南方文物,2011(4):37-43. 被引量:5
-
1马耀,罗金平,黄丽超,吴玉池.舞阳县夏玉米生产的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8):315-315. 被引量:10
-
2陈业新.近五百年来淮河中游地区蝗灾初探[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2):22-32. 被引量:13
-
3李艳琴,王艳晓.2010年舞阳县大豆症青荚少的原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17-118. 被引量:14
-
4黄德娟,黄素霞,郑志洪,宋桂香,宋宏梅.高邮市不同小麦品种比较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44-45. 被引量:9
-
5石全.杂交水稻扬两优6号在永康镇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20):185-185.
-
6李玮,乔玉强,陈欢,杜世州,赵竹,曹承富.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砂姜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4,30(4):475-480. 被引量:17
-
7陈东峰.蒙城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7):60-60. 被引量:2
-
8李绍梅,孙建强.蒙城县秋种间作套种栽培模式[J].现代农业科技,2008(19):246-246. 被引量:1
-
9戴学邦.蒙城县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41-41. 被引量:1
-
10张雪丽.2010年蒙城县小麦苗情形势及抗旱保苗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109-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