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双材料微悬臂非致冷红外探测成像系统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双材料微悬臂非致冷红外探测成像系统的关键元件是一种新型红外探测器,它采用表面微机械与常规集成电路的新颖组合,其工艺与标准集成电路工艺100%兼容。通过双材料微悬臂热敏单元,控制电容板位置耦合到低噪声MOS放大器输入端读出信号,也可通过光学读出。其噪声等效温度(NEDT)接近理论极限,能够满足高灵敏度、轻重量和低成本的装备需求。
作者
郭方敏
陆卫
机构地区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出处
《红外》
CAS
2004年第11期14-20,共7页
Infrared
关键词
红外探测器
集成电路工艺
理论极限
MOS
放大器
输入端
成像系统
双材料
光学
等效
分类号
TN215 [电子电信—物理电子学]
O346.1 [理学—固体力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2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32
参考文献
22
1
R. Amantea, L. A. Goodman, F. Pantuso, et al.SPIE 3436 647(1998).
2
Werner Riethmuller, Wolfgang Benecke. IEEE Trans. Electron Devices 35, 758(1988).
3
J. L. Corbeil, N. V. Lavrik, S. Rajic. Appl. Phys.Lett. 81, 1036(2002).
4
Yang Zhao, Minyao Mao, Roberto Horowitz, et al. J.of 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11, 2, 136(2002).
5
S.R. Manalis, S, C. Minne, C. F. Quate. Appl. Phys.Lett. 70(24), 3311(1997).
6
Arthur S. Jensen. SPIE 2020 340(1993).
7
Mao M, et al. Proc IEEE MEMS Conf [C].100(1999).
8
Yang Zhao, Jongeun Choi, Roberto, et al. SPIE4820, 164(2003).
9
Norton P, et al. Proc SPIE [C]. Orlando, FL,4028(2000).
10
T. Perazzo, M. Mao, O. Kwon, et al. Appl. Phys.Lett. 74(23), 3567(1999).
同被引文献
9
1
李颖文,陈福胜,罗艳.
非制冷热成像最新发展和应用前景[J]
.红外与激光工程,2005,34(3):257-260.
被引量:18
2
J.Murphy,et al.High sensitivity 25μm microbolometer FPAs[J].SPIE,2002,4721:99-111.
3
D.Murphy,et al.High sensitivity 640×512 (20μm pitch) microbolometer FPAs[J].SPIE,2006,6206:62061A.
4
Shigeru Tohyama,et al.New thermally isolated pixel structure for high-resolution uncooled infrared FPA[J].SPIE,2004,5406:428-436.
5
Scott R.Hunter,et al.High-sensitivity uncooled microcantilever infrared imaging arrays[J].SPIE,2003,5074:469-480.
6
N.V.Lavrik,et al.Uncooled infrared imaging using bimaterial microcantilever arrays[J].SPIE,2006,6206:62061 k.
7
Lavi Secundo,et al.Uncooled FPA with optical reading:reaching the limit[J].SPIE,2005,5783:483-495.
8
Ming Wu,et al.Novel low-cost uncooled infrared camera[J].SPIE,2005,5783:496-505.
9
A M Filachev,et al.Infrared focal plane arrays:state of the art and develoment trends[J].SPIE,2003,5126:52-85.
引证文献
1
1
雷亚贵,王戎瑞,陈苗海.
国外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进展[J]
.激光与红外,2007,37(9):801-805.
被引量:32
二级引证文献
32
1
蒋君贤,王涛,陈超,吴志明,王军.
双层伞状开孔的微测辐射热计红外吸收分析[J]
.半导体光电,2023,44(1):44-48.
2
王东,张恒伟,覃小虎,张岩岫,王非.
连续波CO_2激光对多晶硅探测器干扰损伤实验研究[J]
.应用光学,2015,36(3):475-479.
被引量:4
3
薛惠琼,焦斌斌,何伟,欧毅,陈大鹏,叶甜春.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CMOS读出电路设计[J]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8,37(5):9-13.
被引量:3
4
何伟,焦斌斌,薛惠琼,欧毅,陈大鹏,叶甜春.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进展[J]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8,37(5):18-23.
被引量:4
5
褚小立,陆婉珍.
近红外化学成像的原理、仪器及应用[J]
.分析仪器,2008(4):1-5.
被引量:6
6
陈敏,李红梅,董伟.
建立完善红外光电产品技术标准体系的思路[J]
.红外技术,2008,30(9):497-501.
被引量:1
7
龚宇光,李伟,蒋亚东,陈超,蔡海洪,李志.
非晶硅微测辐射热探测器的现状与发展[J]
.半导体光电,2009,30(2):172-177.
被引量:1
8
郭瑞萍,李静,孙葆森.
国外红外探测器材料技术新进展[J]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32(3):96-99.
被引量:8
9
陈潇,杨建峰,马小龙,何佶珂,何建伟,白瑜.
长波红外大视场大相对孔径光学系统设计[J]
.应用光学,2010,31(3):350-353.
被引量:15
10
朱哲科,朱胜利,林岳松.
基于DSP的目标定位跟踪硬件融合平台的设计[J]
.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5):124-128.
被引量:1
1
5V低功耗、高线性度、R-R I/O放大器提供零输入交越失真[J]
.电子设计技术 EDN CHINA,2007,14(11).
2
徐长林.
欧洲几家公司展出新型红外探测器及系统[J]
.光机情报,1989(2):39-40.
3
宁永功,刘爽,杨忠孝,詹思瑜,廖思舜,李华高.
非致冷红外探测用VOx薄膜XPS价带谱研究[J]
.半导体光电,2005,26(B03):91-93.
4
刘爽,杨亚培,刘永智,李华高.
Ti微测辐射热计关键技术分析[J]
.半导体光电,2005,26(1):10-13.
5
邹英寅,王跃林.
基于表面微机械和压电薄膜技术的新型微谐振器[J]
.真空科学与技术,1994,14(4):307-308.
6
朱小瑜,李津.
差分放大器中的不匹配效应及消除方法[J]
.现代电子技术,2009,32(16):25-27.
被引量:1
7
石墨烯高精度新型红外探测器诞生[J]
.中国公共安全,2017,0(2):16-16.
8
叶炜,刘慧,王文海,孙优贤.
新型红外探测器光谱响应特性测试研究[J]
.照明工程学报,1999,10(4):33-37.
被引量:1
9
陈福胜,王国强,王江安.
光电对抗技术发展概况及装备需求[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0,12(1):109-112.
被引量:2
10
李鸿勋.
一种新型红外探测器/杜瓦瓶的热耗计算[J]
.红外技术,1993,15(6):15-18.
被引量:1
红外
2004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