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58,共2页
同被引文献310
-
1杜瑞军.“强基计划”的改革动因、面临问题及其未来走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2):38-47. 被引量:16
-
2江晓原.学术界举刀自戕:核心期刊在中国的异化[J].社会观察,2007(2):10-12. 被引量:8
-
3潘健.困窘的教育评估: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2001(24):8-10. 被引量:2
-
4查吉德,黎荷芳.浅析中国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2):141-143. 被引量:2
-
5高福廷.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几点认识[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69-74. 被引量:9
-
6黄鸿鸿.大学社会评价势在必行[J].闽江学院学报,2001,22(4):45-48. 被引量:9
-
7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16(6):7-15. 被引量:131
-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决策咨询,1999(3):6-11. 被引量:68
-
9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4,0(16):715-730. 被引量:17
-
10刘道玉.论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从创造性与大学精神谈起[J].高教探索,2004(2):4-9.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44
-
1刘文君,李均.论国际大学排行榜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双刃剑效应”及应对策略[J].湖北招生考试,2023(6):30-35.
-
2张可荣.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育高校优良校风[J].中国电力教育,2002(3):56-59.
-
3方志.《泰晤士报》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及其启示[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1):81-84. 被引量:5
-
4陈为峰,李方柏.中国民间大学排名:需要矫正的“轨道”[J].教育与考试,2009(1):57-60. 被引量:2
-
5颜丙峰,吕朝晖.对我国大学排行榜评价的几点质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4):99-102. 被引量:9
-
6张祥明.高等学校评估的意义与排名得失[J].大学教育科学,2004(3):19-22. 被引量:3
-
7耿有权.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错误认识的批判[J].教育与现代化,2004(4):20-24.
-
8王战军,廖湘阳,周学军.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的问题及对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6):60-65. 被引量:46
-
9耿有权.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现状及其走势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6(2):75-81. 被引量:9
-
10周小明.就业超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组织形式[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2):129-131.
二级引证文献288
-
1李作章,倪晓丰.社会组织参与高职教育评价:正当性、限度及可行进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1):53-59. 被引量:8
-
2林杰,刘国瑞.论省级政府高等教育统筹:基本原则、价值取向与主要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1(1):69-82.
-
3李灵莉.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内涵反思——基于现代世界一流大学奠基实践特征的探讨[J].教育学术月刊,2021(4):21-28. 被引量:1
-
4陈卫静.大学排名视角下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现状与差距——基于大学群体的对比分析[J].知识管理论坛,2020(5):292-304.
-
5冯建军.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及其自觉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23,44(6):1-10. 被引量:5
-
6高耀.“双一流”建设中需要厘清的三个基本理论问题:目标、实施与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2):43-52. 被引量:2
-
7姜凡,刘念才.我国一流工科与世界一流工科还有差距吗——基于高精尖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6):34-41. 被引量:2
-
8古银华,吴雨.“科教融合+本硕衔接”的工商管理类拔尖创新人才选育模式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4(5):103-105.
-
9马艳琴,路媛媛,温娟,李丽,牛颜冰.地方农业院校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17):66-69. 被引量:2
-
10陈为峰,李方柏.中国民间大学排名:需要矫正的“轨道”[J].教育与考试,2009(1):57-60. 被引量:2
-
1黎海波,魏晓燕.论新加坡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统一性[J].东南亚纵横,2005(8):48-50. 被引量:6
-
2大众化阶段的精英教育[J].大众商务(教育版)(民办教育研究),2004(1):45-45.
-
3陈晓忠,陈榕利,颜汉军.高职院校基于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3-84. 被引量:7
-
4马明飞,周华伟.国外校企合作职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借鉴[J].江苏高教,2013(3):131-132. 被引量:18
-
5代蕊华.数量增长与质量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痛苦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1(4):34-37. 被引量:2
-
6王红梅,张帆.大学:国家精英的加工厂[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2):34-36. 被引量:8
-
7刘燕燕.学分制:民办高校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07(8):39-40. 被引量:1
-
8梁小伊.浅谈大众化阶段精英教育的理性回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5,25(9):12-14. 被引量:6
-
9赵玲玲.高职教育中如何把握与学生相处的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