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22-125,共4页
Literary Review
参考文献9
1 豪尔赫·博尔赫斯.《特隆·乌克巴尔,奥尔比斯·特蒂乌斯》.《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陈众议编,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81-82页.
2 汤林森 冯建三译.《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68页.
3 爱德华·W·萨义德 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64页.
4 冈特·绍伊博尔德 宋祖良译.《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2页.
5 J·希利斯·米勒,国荣.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 .文学评论,2001(1):131-139. 被引量:520
6 米勒.《在边缘:当代批评的交叉口》.《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2—254页.
7 米勒.《当前文学理论的功用》.《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页.
8 米勒.《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8页.
9 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172-179页.
二级参考文献15
1 德里达.《心理:另类发明》(Psyche:Inventions de l'autre).巴黎:加利利出版社,1987年版,第237-70页.
2 尼古拉斯·罗伊尔(NicholasRoyle)翻译.《心灵感应》("Telepathy")[J].牛津文学评论,(1988):3-3.
3 保罗·德·曼.《抵制理论》(The Resistance to Theory).明尼亚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4 路易斯·阿尔图塞.《意识形态与国家意识形态机器》(“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Notes towards an Investigation]”),《列宁与哲学及其它文章》(Lenin and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本·布鲁斯特(Ben Brewster)翻译.纽约:每月评论出版社,1972年版,第163页.
5 比尔·雷丁斯(Bill Readings).《破败的大学》(The University in Ruins).麻州:哈佛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 乔治·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未来的社区》
(La comunita che viene).都灵:Einaudi,1990年版.
7 《未来的社区》(The Coming Community),麦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明尼亚波利斯: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 黑格尔.《美学讲稿》(Vorlesungen uber die Asthetik).《理论文集》(Theorie Werkausgabe).(美因河畔)法兰克福:Suhrkamp,1970年版,第13卷,第25期.
9 阿维塔尔·罗奈尔(AvitalRonell).《电话簿》(The Telephone Book).林肯:内布拉斯加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 劳伦斯·里克尔斯(LaurenceRickels).《电话上的卡夫卡与弗洛伊德》("Katka and Freud on the Telephone")[J].奥地利现代文学:国际阿图尔·施尼茨勒研究会学刊 第22卷3/4,1989,:211-225.
共引文献616
1 张宏.论媒体转型对中国当代文学机制变革的影响[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0(2):236-247. 被引量:1
2 武豹,余建军.提升网络空间主流话语引领力的三大策略[J] .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21(2):41-47.
3 李衍柱.走向中国特色的文艺学:中国文艺学发展百年回眸[J] .山东社会科学,2021(1):5-11. 被引量:1
4 舒翔,赵勇.“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的中西碰撞——重访米勒与童庆炳的“文学终结论”之争[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4):278-289. 被引量:3
5 朱斌.重申基本常识:文学理论须有文学之用——也谈“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J] .文艺争鸣,2022(7):73-81. 被引量:1
6 肖明华.“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文学终结”后的文论新话语[J] .文艺争鸣,2022(7):66-72. 被引量:1
7 王雁.大学生自媒体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建构策略探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2):44-46. 被引量:1
8 王光利.审美范式转型与新媒体文学发展路向[J] .江苏社会科学,2021(2):142-149. 被引量:5
9 张平.大学生新媒体使用行为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0(11):208-212. 被引量:1
10 过俊荣.“后理论”及理论之后[J] .文教资料,2008(36):72-73.
同被引文献99
1 孟繁华.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的文化问题——评戴锦华的当代中国文化研究[J] .南方文坛,2002(4):23-25. 被引量:3
2 王志耕.“话语重建”与传统选择[J] .文学评论,1998(4):85-96. 被引量:24
3 李庆本.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J] .中国文化研究,1999(1):131-135. 被引量:14
4 郑朝宗.研究古代文艺批评方法论上的一种范例——读《管锥编》与《旧文四篇》[J] .文学评论,1980(6):52-61. 被引量:26
5 曹顺庆.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J] .文艺争鸣,1996(2):50-58. 被引量:475
6 张海明.文学民族化问题再议[J] .文学评论,1992(6):58-68. 被引量:3
7 曹顺庆,李思屈.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J] .文学评论,1997(4):43-52. 被引量:78
8 J·希利斯·米勒,王逢振.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J] .文学评论,1997(4):72-78. 被引量:68
9 钱中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开幕词[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1):49-50. 被引量:6
10 顾祖钊.略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J] .人文杂志,1997(2):98-103. 被引量:6
引证文献12
1 刘延玲.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和文艺理论研究[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4(2):69-73.
2 田建民.全球化趋势下的文学合理性[J] .河北学刊,2004,24(6):118-121. 被引量:1
3 赖大仁.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论:何往与何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与文论发展前景问题讨论述评[J] .文艺评论,2004(5):4-11. 被引量:9
4 田建民.羡憎交织的情感与心态——关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与文学"研讨纪要[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1):40-43.
5 杨晓新.试析“世界文学”与“民族文学”的关系[J]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2):51-53.
6 孙媛.对“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和“失语症”的再思考[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7):108-112. 被引量:1
7 孙媛.从整合走向现代——试论吴宓诗学思想的现代性建构理路[J] .东岳论丛,2010,31(12):72-75.
8 孙媛.试论现代性视阈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J] .北方论丛,2011(1):107-110.
9 吕双伟.关于“古代文论现代转换”命题的思考[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3):131-136. 被引量:2
10 孙媛.论钱钟书中西互证的诗学研究理路[J]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5(3):90-96.
二级引证文献13
1 赖大仁.当前文学面临的危机不容忽视——兼答管怀国的质疑[J] .学术月刊,2006,38(6):41-46. 被引量:4
2 凌建英.文学审美教育的当代文化意义[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4):77-80. 被引量:2
3 赖大仁.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后现代性[J] .文艺研究,2007(8):14-21. 被引量:1
4 张光芒.信息化时代的文化语境与文学精神[J] .江苏社会科学,2008(2):216-219. 被引量:1
5 李卫涛.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评《西方生态批评研究》[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6):146-148.
6 王衡.浅析当今中国文学批评界的审美范式转换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5(4):54-57. 被引量:1
7 田建民,姚幸福.新时期文学思潮对文学史写作的正面与负面影响[J] .河北学刊,2012,32(5):81-85.
8 付正大.当代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德育教育[J] .芒种,2013(6):139-140.
9 朱立元.试论后现代主义文论思潮在当代中国的积极影响[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67-90. 被引量:20
10 王凤银.文学经典阅读与学生和谐人格养成新探[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5,30(6):42-46.
1 鲁小俊.《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一个历史主义或普遍主义的命题[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32(8):19-23.
2 董丽敏.误解:在认同与悖离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书写策略研究[J] .社会科学,1999(12):59-63.
3 陌陌.阅读,永不相弃[J] .审计月刊,2016(2):61-61.
4 黄汉忠.今日文人为谁忧[J] .粤海风,2000,0(3):58-58.
5 郑思.《学衡》派的普遍主义失落[J] .理论界,2010(10):136-138.
6 周航.20世纪中国文学“知识分子”的存在及其矛盾——以“盘峰论争”为切入点[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9(2):17-20. 被引量:1
7 赵志义.世界文学的普遍主义与多元化[J] .社会科学战线,2009(2):275-276. 被引量:2
8 宋伟杰.北京“大”在何处[J] .全国新书目,2008,0(19):60-61.
9 仲立新.现事之重与灵魂之轻[J] .上海文学,1998(3):77-78.
10 牛学智.“诗意”、“温情”与西部现实——从漠月小说说开去[J] .文学评论,2005(1):112-118.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