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7-300,共4页
Social Science Front
参考文献3
-
1何萍.《生存与评价》,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第53页.
-
2商品经济和人道主义[J].哲学研究,1995(12):21-27. 被引量:2
-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70页.
共引文献49
-
1于改之,温登平.比较、反思与重塑:犯罪构成理论再探[J].法学评论,2002,20(3):49-56. 被引量:18
-
2王 军.论马克思对世界历史意义下主体性的反思[J].现代哲学,2001(4):47-49.
-
3曹元坤.论经济与道德的二维统一[J].怀化师专学报,1996,15(3):225-228.
-
4徐久刚.“按生产要素分配”四题[J].理论探索,2000(3):35-37.
-
5杨艳.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导向:公务员独立人格的追求[J].南京社会科学,2005(9):57-61. 被引量:5
-
6陈坚.刑事法律监督的立法完善[J].法学,2006(8):137-140. 被引量:10
-
7刘远.商业贿赂犯罪的概念与立法[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5):108-114. 被引量:24
-
8刘友华.利益平衡论:穿行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读后[J].电子知识产权,2006(11):61-64. 被引量:4
-
9伍小涛.社会分化、社会协调与和谐社会[J].太平洋学报,2007,15(2):1-5. 被引量:1
-
10罗国强.论自然法的否定之否定与国际法的构成[J].法学评论,2007,25(4):37-43. 被引量:13
同被引文献9
-
1王会平,张国钧.论哲学作为生活观的理论意义[J].长白学刊,2007(1):18-21. 被引量:2
-
2涂德钧.论“意义”[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9(2):116-119. 被引量:1
-
3王会平,张世晶.解读人类本体论追求的生存内涵[J].长白学刊,2002(6):44-47. 被引量:3
-
4王会平.论哲学“终极关怀”[J].社会科学辑刊,2005(3):26-30. 被引量:5
-
5才立琴.“大一学生”意义世界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青年研究,2005(6):27-30. 被引量:9
-
6王会平.一个被忽略的德育层面:道德的利己性[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3):54-56. 被引量:1
-
7高文兵.党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J].红旗文稿,2011(18):27-28. 被引量:19
-
8李君如.党史姓党[J].百年潮,2016,0(7):1-1. 被引量:1
-
9王会平.哲学的困惑:人类的“形上追求”[J].社会科学辑刊,2003(3):4-7.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1
-
1董燕,韩忠丽,谢斌.党史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2(8):89-91.
-
2姜帆,赵兰浩,尤磊.党史学习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中的作用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2(6):13-15.
-
3胡剑,张晓洪.微传播时代革命文化话语体系建设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2):109-114. 被引量:8
-
4董悦.党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4(2):47-50. 被引量:1
-
5赵建波.“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72-76. 被引量:69
-
6徐丽玉.新媒体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识的影响与对策[J].嘉应学院学报,2019,37(1):49-52. 被引量:1
-
7谭江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去“泛化”的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16):54-55. 被引量:9
-
8吕品,赖际舟.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3(7):8-9. 被引量:1
-
9林春.泛娱乐化思潮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0(5):38-41. 被引量:8
-
10蒋沫沫.高校思政教育中党史教育的功能优势及实践途径[J].喀什大学学报,2019,40(4):95-99. 被引量:30
-
1肖剑平.王船山乐教思想探微[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1):118-122. 被引量:1
-
2余治平.“中国哲学”本土化叙事的展开与生成[J].哲学动态,2008(2):13-18. 被引量:1
-
3张悦.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追求[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1):77-78.
-
4陈思良.目的论功能主义:亚里士多德灵魂观的解释范式[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1):52-55. 被引量:1
-
5聂振斌.儒道的审美境界──中国古代的形上追求[J].哲学研究,1998(9):49-54. 被引量:3
-
6章林.“绝地天通”:解释史的考察及评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5):13-17. 被引量:2
-
7夏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本体论特性[J].人文杂志,2006(2):19-21.
-
8夏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本体论特性[J].社会科学研究,2006(2):10-12. 被引量:2
-
9贠强利.司法与新闻的割裂——两种解释范式的冲突[J].新西部(下旬·理论),2013(10):78-78.
-
10杜秀芳.性别刻板印象在中小学教育中的表现、影响及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23):47-48. 被引量: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