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9期25-26,共2页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同被引文献7
-
1魏顺国.状物·对比·乐和构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札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2(1):55-57. 被引量:3
-
2张占杰.创作与解读的冲突——重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10(1):9-12. 被引量:2
-
3徐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智慧[J].人民教育,2008(9):39-45. 被引量:6
-
4赵建晖.“记叙文解读从摹状词开始”[J].天津教育,2009(7):48-49. 被引量:1
-
5连文光.现代电影的范式─—经典名片《公民凯恩》论析[J].嘉应大学学报,1995(2):59-65. 被引量:5
-
6刘羽升,李道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思想异议[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3):65-68. 被引量:1
-
7王富仁.自然·社会·教育·人——鲁迅回忆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J].语文学习,2003(2):30-35. 被引量:4
-
1王金全.新课改下对课堂教学本真性的回归[J].科教探索,2008(8):76-76.
-
2“学校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之内涵探索·教育家思想与学校文化建设[J].四川教育,2015,0(5):8-13.
-
3董旭午.三化十二教:生活化语文体系的奠基工程——课堂表达导练生活化(“三化”的第二化)简述[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2014(5):10-11.
-
4季爱云.真学课堂:助推思品教学步入新常态[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5(7):85-88.
-
5埃米尼亚.伊巴拉.建立灵活的自我认识——走出“本真性”悖论之二[J].现代领导,2015,0(9):24-25.
-
6孙丽萍,秦娟华.高职德育与“三生教育”融合之意义探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66-68.
-
7刘红英.维护相声艺术的本真性[J].曲艺,2013(11):12-13.
-
8罗媛.自我实现对教育的诉求[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2):5-5.
-
9刘明娜.颠覆与建构:解读新时期语文教育实用主义观[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94-97.
-
10王丽荣,陈志兴.池田大作和谐德育观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2008,29(4):73-77. 被引量: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