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求是》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共2页
同被引文献34
-
1冯妍.党的形象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至关重要[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10(1):23-25. 被引量:8
-
2管文虎,邓淑华.塑造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良好形象[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4):1-5. 被引量:18
-
3马向东.干部的形象关系到党的形象[J].创造,2000,8(6). 被引量:1
-
4马瑞.试论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的一般特征[J].淮海文汇,2008(6):13-15. 被引量:4
-
5晁明寿,董玉整.党的形象的哲学探讨[J].安徽省委党校学报,1992,8(1):55-59. 被引量:2
-
6龙平平.“三个代表”论述是怎样继承和发展党建理论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1):14-15. 被引量:2
-
7管文虎,邓淑华.两大历史性课题与党的形象[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2(5):1-6. 被引量:1
-
8李海新.略论党的形象建设[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8-11. 被引量:5
-
9吴俊青,张国新.“三个代表”与党的形象[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8(2):8-11. 被引量:8
-
10马誉炜.个人形象与党的威望[J].党建与人才,2001(5):35-3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6
-
1李金铮.以民为本: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J].河北学刊,2015,35(3):44-49. 被引量:15
-
2马云志,张荟宾.透视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兼及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J].长白学刊,2008(5):31-35.
-
3刘美粉.浅析“两个必然”的结论[J].华商,2007(22):170-170.
-
4李延明.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生成及启示[J].理论探索,2009(5):38-40. 被引量:7
-
5孙永建.身份迷失与价值认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7-19.
-
6苑淑娇,袁玉芳.身份迷失与价值认同——当前西方社会主义思潮新动向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0,18(2):41-43.
-
7江冰雪.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设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1):43-46. 被引量:4
-
8陈学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证伪”还是“证实”了马克思主义?[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5-17. 被引量:5
-
9马丽.论“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与资本主义[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8(4):121-124. 被引量:1
-
10邱群锋.关于创新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0(11):143-144. 被引量:3
-
1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增强“四种意识”寓意深远[J].新长征,2013(1):33-33.
-
2谭孝文.深刻把握“四个特色”,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学周刊(下旬),2013(5):124-125.
-
3赵金山,王彦坤.“两个务必”:中国共产党永远不变的党魂[J].南京社会科学,2003(S1):479-483.
-
4翟晓璞.八荣八耻: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理念[J].大学时代(B版),2006(5):6-7. 被引量:2
-
5周方青.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J].求实,2006(z4):209-210.
-
6高扬凝心聚力的中国精神[J].新长征,2013(12):33-33.
-
7佘海军.“安、专、迷”精神是“万人计划”的助推器[J].中国人才,2013(12):49-49.
-
8张维民.胡锦涛总书记西柏坡之行寓意深远[J].党史博采(上),2003,0(1):23-23.
-
9改观.2013年改革形势十大观察[J].政工师指南,2013(1):44-47.
-
10王兆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改进党的作风[J].党的建设,2002(3):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