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0,共4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25
-
1江冰.80后:网络江湖与另类文化[J].粤海风,2010(5):48-50. 被引量:2
-
2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答问[J].南方文坛,2004(6):16-18. 被引量:45
-
3张柠.青春小说及其市场背景[J].南方文坛,2004(6):19-21. 被引量:13
-
4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J].文艺评论,2005(1):19-25. 被引量:35
-
5余祖政.散漫的自由——关于《红X》[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100-102. 被引量:1
-
6王颖.“80后”的时尚写作——兼谈《十少年作家批判书》[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1):102-103. 被引量:8
-
7吴专.“80后”写作的孤独意识探析[J].理论学刊,2005(12):120-122. 被引量:5
-
8苏文清.青年亚文化探微[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25(4):102-105. 被引量:37
-
9苏文清,罗之慧.“80后”写作与青年文化反叛[J].湖北社会科学,2007(2):124-126. 被引量:3
-
10曹文轩.喜悦和安慰[A].幻城[C].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4.
引证文献6
-
1田忠辉.论“80后”文学的审美景观与趣味集结[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6):51-55. 被引量:3
-
2曾道荣.“80后”写作的四大错位[J].三明学院学报,2007,24(3):320-323.
-
3曾道荣.文学传播视野下的80后写作[J].三明学院学报,2009,26(1):73-76.
-
4曾道荣.论“80后”写手写作的修辞策略[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2):19-23.
-
5苏文清.论“80后”写作的青年亚文化诉求[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09(9):51-53. 被引量:1
-
6王海晗.为有限的自我而写作——文珍小说的一种读法[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34(6):35-41. 被引量:1
-
1王富仁.传播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J].读书,2004(5):86-89. 被引量:29
-
2谢有顺.文学正在重新出发[J].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4(12):134-135.
-
3陈洪金.史小溪散文简论[J].草地,2008(5):74-80.
-
4南翔.市场经济中的文学[J].创作评谭,1999(2):31-32.
-
5白烨,张萍.崛起之后——关于“80后”的答问[J].南方文坛,2004(6):16-18. 被引量:45
-
6罗执廷.文学选刊在当代文坛作用力的一个考察——以池莉与《小说选刊》为个案[J].当代文坛,2008(2):158-161. 被引量:3
-
7陆有富.论文廷式对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批评[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6):101-107.
-
8谢有顺.主持人语[J].创作与评论,2012(10):4-4. 被引量:1
-
9彭佳.“审美的福祉”:《洛丽塔》艺术手法试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S1):29-31. 被引量:1
-
10张洪军.浅谈网络诗歌的喜与忧[J].诗刊,2009(15):70-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