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浙文化传统:鲁迅文化人格形成的内源性因素
被引量:4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23-28,共6页
Luxun Research Monthly
参考文献6
-
1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11-1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
2公猛.《浙江文明之概观》[J].浙江潮,.
-
3《〈浙江潮〉发刊词》[J].浙江潮,.
-
4匪石.《浙风》[J].浙江潮,.
-
5茅盾.王鲁彦论[J].小说月报,1928,(1).
-
6茅盾.《鲁迅论》[J].小说月报,.
共引文献17
-
1王卫平.“五四”及二十年代前半期的知识分子小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小说史论之一[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16-21. 被引量:1
-
2王嘉良.论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对两浙文化传统的承传[J].浙江社会科学,2004(5):191-196. 被引量:3
-
3王嘉良.论“浙江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发生学意义[J].文学评论,2002(3):120-128. 被引量:2
-
4袁梅.审美文化视野中的“小资”和“小资情调”[J].齐鲁学刊,2005(5):90-93. 被引量:9
-
5王吉鹏,黄一帼.鲁迅与王鲁彦[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6):49-53.
-
6赫牧寰.“重写”“重读”的可能、意义及缺失[J].北方论丛,2006(4):42-45. 被引量:2
-
7曹万生.茅盾的市民研究与《子夜》的思想资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9):119-125. 被引量:7
-
8卜召林,丁燕燕.茅盾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J].山东社会科学,2007(11):49-54.
-
9黄文治.民国新型知识精英群体救国反应比较研究——以袁世凯时期“二十一条”交涉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9(6):75-79.
-
10丁辉.启蒙的独断与障蔽——从《潘先生在难中》的精神局限说起[J].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55-58.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98
-
1张典.《虚无的边界——鲁迅〈野草〉研究》(博士学位论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1(3):70-71. 被引量:1
-
2黄健.价值重构:取向与差异——论鲁迅与新儒家在现代价值观建构上的本质区别[J].鲁迅研究月刊,2001(6):14-23. 被引量:3
-
3沈庆利.黑暗时代的双刃剑——试论鲁迅的农民战争观[J].鲁迅研究月刊,2001(6):24-31. 被引量:2
-
4朱寿桐.《呐喊》:叙事的变焦[J].鲁迅研究月刊,2001(6):32-37. 被引量:2
-
5张箭飞.鲁迅小说的音乐式分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1):43-71. 被引量:8
-
6李福兴.《野草》的生命体验及哲学意蕴[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6):54-57. 被引量:2
-
7闵乐晓.现代意识的孤独与升跃——关于鲁迅《野草》的文化哲学报告[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6(3):61-65. 被引量:3
-
8尾崎文昭,庄玮.“故乡”的二重性及“希望”的二重性(上)——《故乡》读后[J].鲁迅研究月刊,1990(6):22-28. 被引量:10
-
9赵树勤.新文化精神的孤独的坚守者[J].鲁迅研究月刊,2002(6):9-14. 被引量:3
-
10黄川.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J].鲁迅研究月刊,2002(8):4-10. 被引量:2
引证文献4
-
1王嘉良.两浙人文传统:中国新文学巨匠茅盾的内源性文化承传[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1):1-7. 被引量:4
-
2赵秀玲.乡村文化振兴与新乡贤再造[J].河北学刊,2023,43(4):167-175. 被引量:14
-
3何巧云.鲁迅故乡情感之历时考察[J].鲁迅研究月刊,2019,0(8):19-25. 被引量:1
-
4姜振昌,王世炎,王寒.新世纪鲁迅研究综述[J].东岳论丛,2003,24(3):29-34.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2
-
1何霜.沈雁冰《国家与革命》翻译考[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21(1):64-77.
-
2黄萍.超越想象的探险 趋于艺术的灵魂——论《故事新编》的艺术追求及其特征[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25(5):102-104.
-
3康莉.论郁达夫《我的梦,我的青春》中的传统文化印痕[J].长城,2011(12):74-75.
-
4郑家昊,刘祖云.行政伦理学研究中的“古今中西”之辨——读张康之教授《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有感[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12(4):66-71. 被引量:1
-
5俞樟华,姚静静.地域视野下的郁达夫自传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1):28-37. 被引量:3
-
6赵井春.《故事新编》的文类性质、创作方法、意义与文学本体阐释[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2):53-59.
-
7温明明.论黄锦树“旧家”系列小说对鲁迅《故乡》的再生产[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5(8):9-20.
-
8李翠平.乡村文化振兴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及路径探析[J].现代农机,2024(2):50-53. 被引量:1
-
9赵秀玲.中国治道下现代治理文化的培育再造[J].东南学术,2024(2):135-148.
-
10蒋宇,谌玉梅.传承与超越:乡村振兴视域下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24(4):25-31. 被引量:1
-
1杨黎丽.海派文学的繁花盛开——读金宇澄先生长篇小说《繁花》[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6(6):98-99.
-
2《繁花》[J].少年大世界(初中生),2015,0(12):28-29.
-
3倪金荣,张希清.湘西的骄子 东北的才女-沈从文与萧红的平行比较[J].吉首大学学报,1993,14(3):18-20.
-
4石英.诗文并峙,卓异辉映——简析叶延滨的文学创作品格[J].文学港,2008,0(6):146-151.
-
5李涯.金宇澄长篇小说《繁花》的叙事及寓意[J].红岩,2016,0(1):187-192.
-
6龚自平.“鲁迅研究书系”简介[J].鲁迅研究月刊,1997(2):56-60. 被引量:4
-
7张海良,崔庆忠.张海良艺术访谈录[J].美术观察,2001(10):26-27.
-
8刁丽英.试论当代文学语境中微型小说的价值[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3):47-51. 被引量:2
-
9贾宝泉.此我与彼我的对话(一)[J].散文,2000(3):44-47. 被引量:1
-
10牟伯永.鲁迅文化人格的“异端”与越文化传统[J].齐鲁学刊,2011(3):136-139.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