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的不同选择——以鲁迅与胡适为中心
被引量:3
出处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共3页
参考文献9
-
1尚钺.《怀念鲁迅先生》.《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133~134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
2冯至.《笑谈虎尾记犹新》.《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331—332页.
-
3孙席珍.《鲁迅先生怎样教导我们的》.《鲁迅回忆录》,散篇上册,352页.
-
4柳存仁.《记北京大学的教授》[J].宇宙风乙刊,1940,(27).
-
5陈独秀.《我对鲁迅之认识》[J].宇宙风,1937,(52).
-
6胡适.《谈新诗》[A]..《胡适文集》第2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34页.
-
7《胡适日记全编》3卷.755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
8陈平原.《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348-355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
9鲁迅.《忆刘半农君》[A]..《且介亭杂文》[C].,..
共引文献29
-
1王光明.自由诗与中国新诗[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61-172. 被引量:14
-
2戴燕.“写实主义”下的文学阅读 中国文学史经典的生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2):1-28. 被引量:10
-
3王嘉良.文学思潮视野中的启蒙话题——论“五四”文学的启蒙现实主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4(6):94-99. 被引量:3
-
4陈平原.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周氏兄弟等为胡适删诗考(一)[J].鲁迅研究月刊,2001(4):28-39. 被引量:20
-
5罗志田.文学史上白话的地位和新文学中白话的走向——后五四时期提倡新文学者的内部论争[J].近代史研究,2002(2):74-110. 被引量:8
-
6陈方竞,穆艳霞.断裂与承续:“五四”语体变革多元取向辨析[J].文学评论,2005(4):139-146.
-
7陈爱中,罗振亚.论实证思维对新诗语言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5(10):102-105.
-
8朱寿桐.作为鲁迅“思想故乡”的《新青年》[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5):27-40. 被引量:5
-
9钱理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关传统文化的几次思想交锋——以鲁迅为中心(二)[J].鲁迅研究月刊,2006(2):28-41. 被引量:2
-
10宋益乔,刘东方.全球化语境下胡适的白话文学观[J].文学评论,2006(3):158-16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78
-
1王宁.现代性、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重构[J].文艺研究,2002(6):32-40. 被引量:25
-
2程光炜.“想像”鲁迅——当代的鲁迅研究及其他[J].南方文坛,2003(4):20-28. 被引量:6
-
3王吉鹏,臧文静.鲁迅与魏晋文学[J].沈阳大学学报,2003,15(1):31-34. 被引量:2
-
4路文彬.论鲁迅启蒙思想的历史局限[J].书屋,2003(1):20-34. 被引量:19
-
5唐晓渡.五四新诗的“现代性”问题[J].文艺争鸣,1997(2):51-56. 被引量:13
-
6李延.试论胡适在《新青年》前期文学活动的意义与局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1(2):64-68. 被引量:1
-
7汪文学.论鲁迅的文学史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J].贵州文史丛刊,2003(2):48-53. 被引量:5
-
8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多元系统论[J].中国翻译,2002,23(4):19-25. 被引量:278
-
9张华,公炎冰.一九二二年北京大学讲义费风潮述评[J].鲁迅研究月刊,2000(12):65-67. 被引量:5
-
10邢东田.应当如何理解鲁迅先生“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之说——与卿希泰教授商榷[J].学术界,2003(6):129-137. 被引量:6
二级引证文献7
-
1李红满.基于CSSCI的中国英诗汉译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1998-2018)[J].译苑新谭,2020,1(2):73-81.
-
2胡荣.白话的实验与趣味的变异——论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文学史意义[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6):101-109. 被引量:24
-
3周红民.从“信达雅”的经典化过程看翻译理论的社会属性[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27(2):83-87. 被引量:1
-
4周红民.从“信、达、雅”的经典化过程看翻译理论的社会属性[J].英语研究,2011,9(3):54-58.
-
5王恩科.翻译策略与翻译文学经典化[J].当代外语研究,2014(5):47-51. 被引量:5
-
6谭定钟,段自力.论翻译文学经典之建构[J].嘉兴学院学报,2019,31(3):83-87.
-
7商盛阳.政潮与学潮:直系主政时期的北京政府教育部与“学阀”陷阱[J].社会科学,2023(1):64-78.
-
1闵良臣.革命与否——兼谈鲁迅与胡适对革命的态度[J].社会科学论坛,2006(5):118-132.
-
2张家康.鲁迅与胡适[J].文史天地,1999,0(5):32-36.
-
3易竹贤.开拓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同路人(下)——鲁迅与胡适[J].鲁迅研究月刊,1991(1):22-27.
-
4田悦芳.20年代五四文坛分化的历史原因——以鲁迅与胡适的分道扬镳为中心[J].作家,2010(10):128-129.
-
5唐宝民.获得精神意义上的升华——读孙郁新著《鲁迅忧思录》[J].中国职工教育,2013(8):75-75.
-
6于民雄.鲁迅与胡适[J].文史天地,2005(2):30-34.
-
7王志蔚.批判与接受:鲁迅与胡适对梅兰芳的文化选择[J].社会科学论坛,2008(1):67-76.
-
8黄乔生.“鲁迅与胡适”学术讨论会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2005(11):85-88.
-
9王彬彬.不成问题的问题——鲁迅与胡适比较中的问题之一[J].当代作家评论,2005(4):51-58.
-
10余秋雨.活在母校的念想里——在上戏65周年校庆给学生们的一封信[J].现代青年,2011(2):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