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理论与三十年代新诗艺术方向的转变
被引量:6
Conceptive Theory and the Change of Art Direction of the New Poetry in 1930s
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2-181,共20页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42
-
1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王恩衷编译《艾略特诗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2月版第8页.
-
2艾略特.《玄学派诗人》,《艾略特诗学文集》,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1页.
-
3李赋宁译.《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
4瑞恰慈.《想象》(杨周翰译).伍螽甫,胡经之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58页.
-
5I.A.Richards.Science and poetry.London:Kegan Paul.Trench.Trubner & Co.Ltd.1926.P.13.81.
-
6瑞恰慈 曹葆华 译.《诗的经验》[J].科学与诗,1937,.
-
7艾略特.《安德鲁·马维尔》,《艾略特诗学文集》,第47页.
-
8.《传统与个人才能》[A]..《艾略特文学论文集》[C].,.第2-3页.
-
9叶公超.艾略特的诗.清华学报,1934,9(2).
-
10卞之琳.《西窗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共引文献116
-
1魏一媚.论中国现代主知主义诗学[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1):12-18.
-
2姚璐璐.奥登与穆旦:战时存在之思[J].时代文学,2009(12):87-89. 被引量:2
-
3袁洁,韩丽丽.论李金发象征主义诗歌的历史价值[J].文教资料,2008(28):152-153.
-
4子张.“新的抒情”与穆旦抗战时期的诗学主张[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6):38-41. 被引量:1
-
5刘保亮.论穆旦诗歌的荒原意识和宗教情绪[J].洛阳大学学报,2004,19(3):47-50. 被引量:1
-
6葛飞.新感觉派小说与现代派诗歌的互动与共生──以《无轨列车》、《新文艺》与《现代》为中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1):164-178. 被引量:8
-
7骆寒超,陈玉兰.新诗二次革命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1):136-140. 被引量:6
-
8陈旭光.20世纪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J].文艺研究,2001(2):77-87. 被引量:4
-
9谭桂林.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J].文学评论,2001(2):107-116. 被引量:7
-
10龙泉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的调整与转化[J].文艺理论研究,2002(6):65-7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94
-
1韩经太.中国诗学的平淡美理想[J].中国社会科学,1991(3):173-192. 被引量:20
-
2蓝棣之.论卞之琳诗的脉络与潜在趋向[J].文学评论,1990(1):95-101. 被引量:18
-
3A.托夫勒,晓凡.均质化危机是日本面临的最大危机[J].国外社会科学,1990(7):45-46. 被引量:1
-
4顾之京.宋诗理趣漫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5(3):42-48. 被引量:4
-
5阎福玲.禅宗·理学与宋人理趣诗[J].中州学刊,1995(6):100-105. 被引量:10
-
6王泽龙.论卞之琳的新智慧诗[J].文艺研究,1996(2):102-110. 被引量:9
-
7张思齐.从中西诗学比较看宋诗的理趣[J].文学遗产,2002(1):29-39. 被引量:7
-
8蓝棣之.论新诗对于古典诗歌的传承[J].文学遗产,2001(3):4-12. 被引量:11
-
9孙玉石.朱自清现代解诗学思想的理论资源——四谈重建中国现代解诗学思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2):1-36. 被引量:15
-
10吴世昌.《吕恰慈的批评学说》[J].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936,.
引证文献6
-
1曹万生.论现代派的知性诗学[J].文学评论,2007(2):147-152. 被引量:3
-
2陈越.重审与辨正--瑞恰慈文艺理论在现代中国的译介与反应[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2):95-107. 被引量:10
-
3王泽龙,王晨晨.卞之琳诗歌与宋诗理趣传统[J].天津社会科学,2013(3):91-100. 被引量:4
-
4邱景华.彭燕郊《混沌初开》细读[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5(5):41-47.
-
5关冰冰,杨炳菁.《且听风吟》中的电冰箱[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0(3):100-105.
-
6邱景华.彭燕郊《混沌初开》细读[J].诗探索,2019,0(5):130-145.
二级引证文献16
-
1张惠.“新批评”在中国的早期译介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5):88-91. 被引量:3
-
2北塔.通过翻译: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鼓与呼——论叶维廉对中国现代主义新诗的英译[J].华文文学,2012(5):78-85. 被引量:3
-
3夏强.新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知性研究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0.
-
4刘佳慧.朱自清的诗歌批评对瑞恰慈语义学的接受和转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8(3):30-47. 被引量:4
-
5杨锐婷.叶维廉译者行为批评分析——以卞之琳诗歌英译本为例[J].海外英语,2019,0(11):171-174.
-
6王泽龙,张皓.《慰劳信集》与卞之琳诗歌风格的转变[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5):150-159. 被引量:2
-
7王波.意义分析、“横剖”与批评术语考辨——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方法论[J].汉语言文学研究,2020,11(3):90-97.
-
8罗小凤.被遮蔽的“感觉诗学”--论“现代派”的感觉书写倾向[J].社会科学,2021(8):173-184. 被引量:2
-
9秦雅萌.曹葆华与“现代诗论”[J].文学与文化,2022(1):43-54.
-
10罗成.“意义”的曲径——朱自清文学鉴赏方法的学理脉络及文明启思[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4(4):23-32. 被引量:1
-
1李媛.知性理论与新诗艺术方向的转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7(2):14-24. 被引量:7
-
2艾晓明.叙事的奇观──论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J].外国文学研究,1999,21(4):68-76. 被引量:16
-
3胡沛萍,于宏.艺术方向的选择与文学视界的定位——论阿来的诗歌创作及其意义[J].西藏研究,2011(2):72-79. 被引量:2
-
4夏强.新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知性研究综述[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0.
-
5赵红.彭燕郊:大地·旅途·精神家园[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0(4):65-72. 被引量:1
-
6张德明.论诗短札[J].诗歌月刊,2017,0(3):82-84.
-
7肖辰.思与想[J].领导文萃,2000,0(4):79-79.
-
8曹永谊.谈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J].芒种(下半月),2014(1):85-86.
-
9吴秉杰.命运的交响与变奏——对近年长篇创作中一种主题意向的鸟瞰[J].小说评论,1991(1):25-30. 被引量:1
-
10金水.为谁写诗[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12(7):141-1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