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18-245,共28页
Modern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参考文献24
-
1王京生.《新青年》再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6):83-88. 被引量:8
-
2杨义.《五四思潮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等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584页.
-
3孙玉石.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孔思潮之平议——以《新青年》杂志为中心[J].中国文化研究,1999(3):30-36. 被引量:3
-
4方留.《新青年》宗旨之管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8,17(5):88-89. 被引量:2
-
5蔡尚思.《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实践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472页.
-
6张静如,姜庆明,孙文建.《新青年》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齐鲁学刊,1983(2):1-5. 被引量:8
-
7李龙牧.《五四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刊物—"新青年"》[J].新闻战线,1958,(1).
-
8丁守和.《“五四”时代的号角<新青年>》,1979年5月2日《人民日报》.
-
9张岂之.《"五四"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下),第627页.
-
10丁守和.《关于五四运动的几个问题》,《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上),第20-21页.
共引文献44
-
1冯晟.五四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4):48-50.
-
2王旭.五四的新图景与社会的再发现——评杨念群《五四的另一面:社会观念的形成与新型组织的诞生》[J].民国研究,2019(2):222-234. 被引量:1
-
3谢毓洁.夹缝里的“五·四”——启蒙的呼唤与保守的反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6):72-74.
-
4张化冰.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的融合与交锋——试谈《新青年》中的几个问题[J].新闻传播,2005(7):20-21.
-
5王凤翔.《新青年》对北洋政府合法性的解构和对中国共产党合法性的构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2(4):27-30. 被引量:4
-
6李怡.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J].江汉论坛,2006(1):105-109. 被引量:1
-
7王洪建,张倩.物流体系中客户成本刍议[J].煤矿现代化,2006(2):94-94.
-
8张元隆.《新青年》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变革[J].安徽史学,2006(3):97-102. 被引量:1
-
9李新丽.《新青年》研究综述[J].新闻大学,2007(4):18-22.
-
10苑晓杰,张春丽.中国现代化意识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考[J].北京党史,2005(2):12-14.
同被引文献97
-
1叶宗宝.《新青年》角色转换与“五四”同人的分裂[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20(3):72-74. 被引量:3
-
2陈独秀.《新青年》宣言[J].报刊荟萃,2005(5):1-1. 被引量:8
-
3张晓丽.《新青年》的女权思想及其影响[J].史学月刊,1998(4):110-112. 被引量:4
-
4徐葆耕.原父意识的补偿与升华——朱自清散文新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2):45-55. 被引量:5
-
5张涛.《新青年》研究[J].历史档案,1993(1):110-116. 被引量:5
-
6宋新桂.瞿秋白的新闻道路和新闻思想[J].江苏社会科学,1995(4):131-136. 被引量:6
-
7耿传明.在“新”“旧”对峙的背后——从林纾看“五四人”与“晚清人”的代际文化心态差异[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4(4):41-48. 被引量:3
-
8张允熠,郝良华.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J].安徽史学,2000(4):70-74. 被引量:20
-
9刘娟.未来编辑的历史借鉴——论“五四”文化转型中《新青年》的编辑建树[J].编辑之友,1998(5):58-60. 被引量:2
-
10李宪瑜.“公众论坛”与“自己的园地”《新青年》杂志“通信”栏[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3):32-44. 被引量:24
引证文献13
-
1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以《新青年》为视点[J].近代史研究,2007(1):21-40. 被引量:149
-
2陈文联.关于《新青年》对妇女问题探索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7(6):90-94. 被引量:1
-
3黄晓虹.新世纪以来《新青年》研究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8):74-77.
-
4薄景昕.《新青年》研究的新视野[J].北方论丛,2008(6):37-40. 被引量:1
-
5廖七一.《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J].外语教学,2011,32(1):90-93. 被引量:4
-
6徐书奇.《新青年》杂志的出版公关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3(1):43-45.
-
7白佳鑫.瞿秋白的办刊思想——以《新青年》为例[J].黑龙江史志,2013(12):58-60. 被引量:1
-
8冉华.《新青年》主将的伦理意识与“五四”知识者的失位问题[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1(4):101-106. 被引量:1
-
9韩霞.《新青年》杂志的办刊经验及当代启示[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3(5):125-128.
-
10廖七一.《新青年》与现代翻译规范[J].外国语,2019,42(4):7-8. 被引量:8
二级引证文献197
-
1尹航.一体化背景下概念史研究方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6):51-54.
-
2张道奎.自由主义在中国的选择性表达——自由观念在民国初年的演变逻辑及其本土化进程[J].中国政治学,2022(4):121-146. 被引量:1
-
3梁翠琴.“活”的新文化运动史——评袁一丹《另起的新文化运动》[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1):387-396.
-
4操慧,林丽.“五四”前后成都的新报刊流通与新文化传播——以华阳书报流通处为中心的考察[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1):136-152.
-
5张武军,邱迁益.言论空间机制的探求与重返“五四”的可能——从王玉春的《五四报刊通信栏与言论空间建设研究》谈起[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0(3):326-342.
-
6王子健.歌谣是如何“运动”起来的——从三处史实考辨看歌谣运动在1922年后的兴盛[J].文化与诗学,2022(2):193-208.
-
7许高勇.论证道团(生命社)与基督教新文化运动[J].基督教学术,2020(2):413-427. 被引量:1
-
8郭琼.新时代主旋律影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J].传媒论坛,2022,5(18):115-117.
-
9樊颖.史学前沿进课堂——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初探[J].高考,2020,0(1):159-159. 被引量:1
-
10王彩霞.统编教材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2020(7):50-54. 被引量:4
-
1李忠东.尊重个体生命[J].中外企业文化(保险文化),2010(2):93-93.
-
2陈支平,刘婷玉.2012年清史研究评述[J].清史研究,2013(4):130-143. 被引量:1
-
3向桃初.炭河里城址的发现与宁乡铜器群再研究[J].文物,2006(8):35-44. 被引量:26
-
4安建设.对周恩来评价与研究的历史回顾[J].党的文献,2003(2):45-54. 被引量:1
-
5张宝明.《新青年》为何坐失“左行横迤”的良机[J].寻根,2004(6):88-92.
-
6马惊涛.论陈独秀研究之深化[J].世纪桥,2000(6):60-62.
-
7莫志斌,邓武林.关于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研究综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4(1):28-31.
-
8朱大渭.《晋书》的评价与研究[J].史学史研究,2000(4):44-52. 被引量:6
-
9张宝明.中国现代性的两难——以新文化元典中的世界语吊诡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45-52. 被引量:4
-
10马惊涛,李永枝.陈独秀研究考察与展望[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1(4):6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