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举起一面旗帜并不重要——读《哲学通论》、《哲学研究方法论》和《回到马克思》所想到的
被引量:5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0-24,共5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58
-
1李涛.“回到马克思”:一个可疑的口号[J].哲学研究,2000(4):37-38. 被引量:6
-
2杨学功.“回到马克思”——从哲学观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00(4):34-37. 被引量:13
-
3刘文旋.“重读马克思”(笔谈) 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J].哲学研究,2000(4):32-34. 被引量:6
-
4启蒙及其超越——高清海哲学思考的轨迹与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1999(3):1-7. 被引量:7
-
5高清海.哲学体系改革的尝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6,26(1):1-6. 被引量:3
-
6K.E.莫洛佐夫.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四十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2):1-19. 被引量:1
-
7彼.斐.柯洛尼茨基,李真,徐小英.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在苏联四十年[J].哲学研究,1957(6):3-19. 被引量:1
-
8仰海峰.从“独白”式研究到“复调”式解读——马克思哲学研究的一个方法论思考[J].求索,1997(6):77-81. 被引量:3
-
9王荫庭.“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改革的若干问题[J].学术界,1989(1):4-10. 被引量:2
-
10张翼星.应当克服直线性和单线性的模式——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刍议[J].哲学动态,1989(6):30-3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0
-
1冯建华.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创新与转换[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8(1):19-35.
-
2刘诚,袁江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研究的方法论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11-16. 被引量:4
-
3沈亚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与研究的模式和结构性变革[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0(3):30-34. 被引量:1
-
4陈永福,赵麟斌.十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综述及启示[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13(3):13-15.
-
5庄友刚,冯建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与趋势[J].教学与研究,2012(8):57-63. 被引量:2
-
6康文龙.关于“回到马克思”的反思——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路径视角[J].山东社会科学,2016(1):43-50.
-
7张亮.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70年:回顾与展望[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2(4):5-12. 被引量:10
-
8徐示奥.如何以哲学的方式进行哲学教育——从《哲学通论》看哲学原理教科书的内涵式理解[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10):93-98.
-
9盛进洪.作为后形而上学“爱智”追求的前提批判——以《哲学通论》为中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6):80-86.
-
10盛进洪.创建培养“人”的哲学——《哲学通论》作为哲学教育的人类学维度[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4,44(2):59-64.
-
1张明仓.以哲学的方式研究和发展哲学──读欧阳康教授的《哲学研究方法论》[J].哲学动态,1999(3):41-42.
-
2舒远招.反思方法——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评介[J].社会科学战线,2000(6):279-280.
-
3宇波彰,彭曦.“回到马克思”的意义——评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三版)[J].学海,2014(1):197-199.
-
4张一兵.让理论在自省性的问题域中生长[J].南京社会科学,2005(2):1-3. 被引量:2
-
5孙正聿.《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哲学[J].现代哲学,2004(1):1-8. 被引量:9
-
6王浩斌.被遮蔽的重农学派:从《回到马克思》的研究思路说起[J].南京社会科学,2005(2):11-14. 被引量:3
-
7胡大平.也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规范——与聂锦芳商榷[J].哲学动态,2003(2):8-12. 被引量:7
-
8郝敬之.《回到马克思》的阿尔都塞情结[J].哲学动态,2002(9):12-16. 被引量:5
-
9新田滋,彭曦.马克思研究的新视阈——评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三版)[J].哲学分析,2014,5(3):14-18.
-
10骆振芳.《圣经指南》读后感[J].天风,1994,0(4):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