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16-121,共6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33
-
1刘澜.新兴的媒体——网络艺术[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S1). 被引量:1
-
2孙少萍,王晓博.新兴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与社会意义[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17(1):80-81. 被引量:3
-
3赵正阳.浅谈网络艺术[J].美与时代(美学)(下),2004(8):94-95. 被引量:2
-
4刘晗.论网络艺术的美学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04,24(7):166-169. 被引量:9
-
5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J].美术研究,2001(1):72-75. 被引量:44
-
6贾平凹.中国当代文学缺乏什么[J].小说评论,2000(2):36-37. 被引量:13
-
7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审美导向的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05(1):189-191. 被引量:11
-
8严锋.超文本和跨媒体的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02(4):1-16. 被引量:11
-
9孟繁华.九十年代:先锋文学的终结[J].文艺研究,2000(6):9-12. 被引量:17
-
10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中国文学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2007(1):143-156. 被引量:91
二级引证文献15
-
1张晓校.网络文化的道德规约[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3):68-70. 被引量:4
-
2陈默.拓展学术视阈 提升观照层次——近年来“媒介文化批评”研究简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6):79-80. 被引量:1
-
3杨守森.数字化生存与文学前景[J].社会科学辑刊,2007(6):212-217. 被引量:7
-
4王敏.媒介结构下的文学文本[J].文学教育,2009(6):26-27. 被引量:1
-
5龚举善,陈小妹.数字时代艺术文本的叙事构型[J].江汉论坛,2009(9):138-143. 被引量:6
-
6龚举善,陈小妹.数字时代汉语书写的解放空间[J].中州学刊,2010(4):238-243. 被引量:1
-
7乔秀峰.网络文学特色刍议[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3):69-71. 被引量:1
-
8龚举善.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文艺生产[J].学习与探索,2011(5):193-197. 被引量:2
-
9成天译.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产品的形成机制——从网络文学的文本特点分析[J].艺术科技,2013,26(5):111-111.
-
10龚举善.当代少数民族报告文学民族性弱化的多源发生[J].民族文学研究,2014,32(3):5-17. 被引量:2
-
1新世纪之光──网络艺术欣赏[J].网络与信息,2000,14(2):39-39.
-
2杨献锋.从凸现到缺失——试论“神性”意识在当代诗歌的变迁[J].当代文坛,2008(3):116-117. 被引量:2
-
3石兴泽.关于鲁迅研究现状的思考[J].鲁迅研究动态,1986(8):14-15.
-
4黄岩.互动时代的网络艺术[J].作家,2000(7):22-23.
-
5王玮.个性的狂欢——论网络艺术的审美特征[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5):75-75. 被引量:2
-
6徐红妍.论网络诗歌创作主体的民间立场[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0):45-49. 被引量:1
-
7好朋友靓照展示会[J].文学少年(小学),2006(2).
-
8好朋友靓照展示会[J].文学少年(小学),2006(4):42-43.
-
9好朋友靓照展示会[J].文学少年(小学),2006(1):42-42.
-
10"米粒"靓照展示会[J].文学少年(小学),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