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66-71,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1
-
1柏拉图著 郭斌和 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39页.
-
2洛克著,关文运译.《人类理解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
3康德著,庞景仁译.《任何一种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
4康德著,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
5B.罗素著,晏成书译.《数理哲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
6拉卡托斯著,林夏水等译.《数学、科学和认识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
7M.克莱因著.《古今数学思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版.
-
8李文林.算法、演绎倾向与数学史的分期[J].自然辩证法通讯,1986,8(2):46-50. 被引量:43
-
9《数学史译文集》(续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
10J.N.Kapur编,王庆人译.《数学家谈数学本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共引文献47
-
1孙宏安.《周易》与中国古代数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7(5):49-53. 被引量:8
-
2朱海文.从20世纪数学发展谈数学哲学的几个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5):18-20.
-
3代迅.江山之助: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基本面貌的内在关联探寻[J].外国文学研究,2001,23(4):79-86. 被引量:1
-
4聂力.数学算法及其教学释意[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6):120-123. 被引量:2
-
5刘钝.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历史与现实意义[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3,15(5):47-54. 被引量:4
-
6林夏水.量的层次性与数学史的分期[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9(11):1-6. 被引量:2
-
7周金才.数学发展的线索、模式和动力[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4,16(3):59-65. 被引量:5
-
8张掌然.论问题的选择[J].求索,2005(9):121-123. 被引量:2
-
9李保臻.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关系之探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J].数学教学研究,2005,24(12):4-7. 被引量:8
-
10孙庆华,包芳勋.从线性到非线性和混沌——谈数学的发展历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149-153.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200
-
1郑毓信.数学哲学:20世纪末的回顾与展望[J].哲学研究,2000(10):73-78. 被引量:10
-
2张佩玲,郁军.数学文化价值与小学数学教育[J].贵州教育,2005(17):18-20. 被引量:10
-
3江晓原.李约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9(3):53-56. 被引量:6
-
4陈坚.中国哲学何以能成立──四位学者对中国哲学成立的证明[J].中国哲学史,1999(3):3-9. 被引量:7
-
5胡世华.质和量的对立统一与数学[J].哲学研究,1979(1):55-64. 被引量:19
-
6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42(2):3-9. 被引量:25
-
7郑毓信.数学本体论问题的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987,24(2):12-16. 被引量:2
-
8李光程.哲学究竟是什么?——从元哲学的观点看来[J].哲学研究,1987(12):24-30. 被引量:11
-
9А.П.尼基福罗夫,舒白.哲学是不是科学?[J].世界哲学,1989(6):5-11. 被引量:4
-
10孙宏安.恩格斯关于数学对象的论断及其现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5(5):46-5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36
-
1黄友初.中西传统数学成因分析与比较[J].高等理科教育,2006(5):67-69. 被引量:1
-
2胡乐明,刘玮.经济学的数学形式主义及其批判[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5):9-14. 被引量:1
-
3匡继昌.现代数学的哲学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2):29-33. 被引量:22
-
4孙宏安.关于数学文化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64-70. 被引量:7
-
5王青建,杜雨珊,刘余.公理与假说异同论——兼论数学科学与教育的特殊性[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4):410-413.
-
6章庆辉.对数学本质种种理解的思考——兼谈对数学本质认识的立场转移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24(8):107-110. 被引量:1
-
7王青建,孙嘉欣,邵茹,刘振达.数学论述严谨至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413-415. 被引量:2
-
8李祎,邱云.数学知识不是“铁板一块”——谈数学教师应树立的知识观[J].数学通报,2011,50(10):1-6. 被引量:5
-
9吴仁芳,朱莹,孔璐璐.现代教育技术下数学“再创造”的探究[J].时代人物,2008,0(5):214-216.
-
10吴旭平.数学的本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5):126-127.
二级引证文献166
-
1吴晨燕.浅谈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运算素养[J].试题与研究,2022(31):46-48.
-
2宋文檀.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J].榆林学院学报,2005,15(5):54-56. 被引量:1
-
3马再鸣.高师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6(2):58-62. 被引量:2
-
4张有德,高莹.数学教学中的辩证观论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3):74-78. 被引量:3
-
5乔节增.《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4):8-12.
-
6徐彦辉.数学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与数学问题的提出——探索一种通过“回顾与反思”来提出数学问题的模式与方法[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1):9-12. 被引量:34
-
7邱建霞.谈转型期数学教师的校本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0(21):30-31. 被引量:1
-
8骆洪才,王晓萍,沈亚军.数学观的层面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3):26-28. 被引量:10
-
9戴梅红,彭小媚,周德奎.地方高校数学系学生情况调查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9):82-83. 被引量:2
-
10宋文檀.数学本质认识的历史与发展趋势[J].榆林学院学报,2004,14(3):24-26.
-
1张慧萍.试论皮亚杰的数学认识论与儿童的数学学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9(6):134-136. 被引量:1
-
2乐瑞君.计算机技术和新世纪数学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4):96-98. 被引量:2
-
3宋文檀.论数学本质认识的历史演变[J].数学通报,2005,44(9):32-33. 被引量:4
-
4路宁宁,陈燕雷,葛庆平.关于缄默知识建构及显性化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2):101-102. 被引量:6
-
5王统富.唤醒[J].知识窗(教师版),2008(12):16-16.
-
6王统富.唤醒[J].复印报刊资料(成长读本),2009(4):18-18.
-
7刘妍.情景模拟教学法对艺术类教学的启示[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0(9):166-167.
-
8张雪松.电影“冲击力”理论对作文教学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8(5):140-141.
-
9王乃涛.穿越在理性精神与人性光芒的道口[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0(1):47-47.
-
10胡帅.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中旬),2010(5):127-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