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不和谐的双声:反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话语
被引量:31
出处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0-45,共6页
Foreign Literature
共引文献21
-
1张志红.加强医院门诊药房管理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733-3734. 被引量:2
-
2戴兴凌,龚丽萍,刘文萍.应用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审查医嘱中不合理用药86例报告[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05,4(3):60-61.
-
3刘丽萍,贺承山,魏振满,刘峰群.应用PASS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的干预[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7(6):457-458. 被引量:8
-
4王衍洪,刘治安.医院药学在东华医院的现状和对策的探讨[J].中国医院,2006,10(2):59-61. 被引量:2
-
5李瑞珍,张平,张永明.计算机技术在临床用药分析和评价中的应用[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2):68-70. 被引量:2
-
6刘丽萍,吴素体,谢进,陈玉玲.构建“合理用药网络支持系统”,加强医院药物警戒工作[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4):317-318. 被引量:3
-
7王莉,孟广森.PASS系统在我院临床医嘱审查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07,18(34):2713-2714. 被引量:9
-
8刘丽萍,韩晋,谢进,陈玉玲.解放军302医院门诊药房自动化调剂新模式的实践[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7,7(6):468-469. 被引量:33
-
9赵春芝,崔秀滨,史文秀.合理用药软件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应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6):1398-1399. 被引量:6
-
10李琳,王雷,秦辉.我院门诊药房窗口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0,8(4):56-58.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167
-
1雷艳妮.英国20世纪的殖民和后殖民小说:一个宗主国视角[J].外国文学研究,2003,25(4):153-157. 被引量:17
-
2蹇昌槐.《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3,25(6):46-51. 被引量:35
-
3傅俊,毕凤珊.解读康拉德小说中殖民话语的矛盾[J].外国文学研究,2002,24(4):92-95. 被引量:18
-
4于萍.帝国主义的仆从——吉卜林的《基姆》和福斯特的《印度之行》中殖民主义者的后殖民比较研究[J].时代文学,2008(2):42-43. 被引量:1
-
5丁建宁.《印度之行》中的统一性[J].外国文学研究,1999,21(2):60-62. 被引量:5
-
6骆文琳.迷惘与隔膜的《印度之行》[J].外国文学研究,1999,21(2):63-67. 被引量:6
-
7杨汨,朱望.论《印度之行》的反欧洲民族中心主义观[J].国外文学,1998(3):37-41. 被引量:8
-
8刘珠还.福斯特《印度之行》的主题[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4(4):63-70. 被引量:1
-
9韩加明.漫谈格林的小说《问题的核心》[J].外国文学,1999(5):80-83. 被引量:7
-
10郭英剑.赛珍珠与后殖民主义理论[J].外国语文,1994,19(3):38-43. 被引量:3
引证文献31
-
1赵红梅.《祖先游戏》中的“他者”表现[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20-24. 被引量:1
-
2赵爱青.论《印度之行》中福斯特的双重意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66-68.
-
3孙妮.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4-29. 被引量:5
-
4陈丽.《霍华德别业》:本土的殖民救赎[J].山东外语教学,2006,27(2):12-15. 被引量:1
-
5张丽华,薄建岚.解读《印度之行》中的文化帝国主义思想[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4):74-76. 被引量:1
-
6毕凤珊.疏离与融入:康拉德的矛盾情怀——康拉德殖民话语矛盾性溯源[J].河南社会科学,2007,15(1):140-143. 被引量:5
-
7张海波.多丽丝·莱辛小说的后殖民语境[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50-52. 被引量:1
-
8仲颖.《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后殖民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3):32-33. 被引量:2
-
9范志慧.福斯特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3):134-137. 被引量:4
-
10刘磊.覆灭前的挣扎——从《印度之行》中的两个人物看穷途末路的殖民主义道德体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32(2):79-83.
二级引证文献60
-
1方菊华.从话语的人际意义解读《黑暗之心》的殖民主义意识[J].文教资料,2008(27):24-27.
-
2赵爱青.论《印度之行》中福斯特的双重意识[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66-68.
-
3宋鑫,冯斗.殖民主义是根源——析《印度之行》[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6(5):40-42. 被引量:2
-
4尹锡南.论当前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远视症”[J].思想战线,2005,31(1):126-129. 被引量:1
-
5孙妮.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述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1(2):24-29. 被引量:5
-
6岳峰.双重文化身份的嬗变——《印度之行》的“联结”主题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2):173-176. 被引量:6
-
7岳峰.文化身份的嬗变——E.M.福斯特小说的“联结”的最终尴尬[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4):138-141.
-
8岳峰.论“发育不良的心”主题在福斯特小说中的演变[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6(6):147-151. 被引量:8
-
9陈丽.《霍华德别业》:本土的殖民救赎[J].山东外语教学,2006,27(2):12-15. 被引量:1
-
10汪涛.社会认同的冲突——评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4):467-470. 被引量:3
-
1给“安徒生热”浇一点冷水[J].出版参考,2005(04X):11-11.
-
2张硕栋.一个被扭曲了的形象[J].新读写,2006(10):32-32.
-
3李俊丽.解读《拉格泰姆时代》历史的重现与重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71-73.
-
4张静.从《华夏集》看庞德的成就[J].青春岁月,2013,0(16):40-40.
-
5金怀梅.库切小说的创伤书写与救赎之道[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93-98. 被引量:2
-
6蔡芳,谢葆辉.从《奥兰多》感悟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文脉:双性同体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32-34. 被引量:12
-
7叶敬霞.多丽丝·莱辛的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思想——从男女不同视角解读《金色笔记》[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22):74-76. 被引量:2
-
8杨书评.后殖民主义话语的文学表达——从村上春树小说《海边的卡夫卡》谈起[J].晋阳学刊,2009(1):127-129. 被引量:5
-
9杨乃乔.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从殖民主义文学批评到东方主义的崛起[J].人文杂志,1999(1):131-137. 被引量:7
-
10吕东亮.“胡风派”的鲁迅研究及其与主流派的歧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2):231-251. 被引量: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