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党政干部论坛》
2002年第11期26-27,共2页
Cadres Tribune
同被引文献33
-
1郝文静.论基于需求理论的毕业生就业分类指导[J].教育探索,2010(6):70-71. 被引量:4
-
2何家弘.证据意识漫谈[J].法学杂志,1998,19(3):45-45. 被引量:20
-
3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28(12):49-55. 被引量:185
-
4麻宝斌.中国公共行政改革面临的十重困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5(1):152-160. 被引量:21
-
5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判断[J].改革,1995(1):85-87. 被引量:21
-
6王荣建,孙占利,刘伟杰.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法制教育[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103-105. 被引量:1
-
7李昌和.我国市场主体缺乏诚信的根源与对策探析[J].理论导刊,2007(4):16-18. 被引量:3
-
8李厚廷.论制度转型期的机会主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3):97-102. 被引量:2
-
9霍海红.证据意识何为[A].高鸿钧.清华法治论衡(第8辑)[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
10王立国,单青,马鸣.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从盲目到理性的思维转换[J].科教探索,2008(9):144-144. 被引量:1
引证文献4
-
1杜苇,何毅.非对称信息下中小企业信用问题的博弈分析[J].科技与管理,2010,12(3):63-67. 被引量:5
-
2唐圣华,张玉琛,田力.依法治国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26):28-31. 被引量:2
-
3陈勇,付丽琴.新时期我国市场化程度测算探析[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6,17(1):53-57. 被引量:1
-
4丁茂中.原则性禁止维持转售价格的立法错误及其解决[J].政治与法律,2017(1):151-160. 被引量:24
二级引证文献32
-
1丁茂中.维持转售价格的若干问题思考[J].竞争法律与政策评论,2019,0(1):68-79. 被引量:1
-
2张新政.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建议[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0(8):50-51. 被引量:4
-
3邵国珍.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广场,2011(10):142-144. 被引量:2
-
4陆岷峰,栾成凯.钢材市场融资风险的机理与化解对策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32(6):3-8. 被引量:2
-
5李树冰,马雪,杨立刚,邓颖婷,李鸣烨,朱莎莉.浅析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优势[J].商业经济,2013(14):77-79. 被引量:4
-
6李媛媛,杨洁,杨百里.唐山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4):38-40. 被引量:1
-
7兰磊.论我国垄断协议规制的双层平衡模式[J].清华法学,2017,11(5):164-189. 被引量:35
-
8时建中,郝俊淇.原则性禁止转售价格维持的立法正确性及其实施改进[J].政治与法律,2017(11):20-33. 被引量:44
-
9郝俊淇.反思与权衡:转售价格维持的反垄断法分析模式探析[J].竞争政策研究,2017(4):23-33. 被引量:10
-
10时建中.原则性禁止转售价格维持的立法正确性:规范意义和分析方法[J].中国价格监管与反垄断,2018(1):22-25. 被引量:1
-
1孙生阳.“富政府”与“穷政府”对市场契约精神的培育与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4(S2):49-50.
-
2张明义.试论诚信的经济学意义[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3(1):33-35.
-
3郭学文,陈瑛.诚信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法治精神[J].经济师,2003(8):248-249.
-
4首个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出炉[J].金融科技时代,2011,19(12):6-6.
-
5訾秋芝.诚信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J].煤炭经济研究,2004,24(7):54-54. 被引量:1
-
6乔林,张卫军,任滢.论大学生诚信及其与社会诚信的关系[J].卷宗,2015,5(6):146-147.
-
7张晓玲.诚信档案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档案时空,2005(12):27-28.
-
8严玲,赵黎明.公共项目契约本质及其与市场契约关系的理论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5(9):148-155. 被引量:31
-
9耿波.相声产业发展的“新框架”[J].曲艺,2010(1):38-40.
-
10王昭凤.主办银行制度与日本经济发展[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9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