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社会》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31-32,共2页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参考文献8
-
1章国卿.贫困、贫困文化与价值观念的转型——对我国农村贫困的社会学思考[J].唯实,1998(4):53-57. 被引量:3
-
2赵秋成.对贫困地区人口文化贫困的研究[J].西北人口,1997,18(3):28-30. 被引量:11
-
3王泽峻.文化环境及其对人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102-105. 被引量:6
-
4王培暄.来自传统观念的阻力:论欠发达地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几种思想障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1994,31(1):165-173. 被引量:6
-
5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农村贫困的社会学分析[J].江汉论坛,1995(4):60-64. 被引量:4
-
6王铁林.论认识主体与文化环境的相关效应[J].社会科学战线,1991(2):82-87. 被引量:8
-
7倪虹.中国贫困文化初探[J].社会,1995,15(5):24-26. 被引量:13
-
8穆光宗.论人口素质和脱贫致富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5(5):44-54. 被引量:16
二级参考文献9
-
1张纯元.农村人口流动与经济收入的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1991(5):13-19. 被引量:1
-
2高长江.文化脱贫与中国乡村脱贫致富及现代化进程[J].人文杂志,1996(6):17-23. 被引量:7
-
3倪虹.中国贫困文化初探[J].社会,1995,15(5):24-26. 被引量:13
-
4米切若张.社会发展与文化脱贫[J].社会,1995,15(5):26-28. 被引量:3
-
5王进业.沂蒙山:看到富裕的希望[J].瞭望,1991(2):21-22. 被引量:3
-
6赵曦.发展战略理论与世界反贫困战略的实践[J].未来与发展,1994,10(4):6-11. 被引量:5
-
7唐平.1994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00万人[J]中国统计,1995(07).
-
8鄢大谋,党绍鹏.走出贫困的沼泽地[J]中国统计,1995(01).
-
9穆光宗.贫困与反贫困的人口素质研究──以山东省泗水县为个案[J]开发研究,1994(03).
共引文献50
-
1方行明,仵程宽,苏梦颖.《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与中国扶贫模式——两种扶贫路径的比较[J].邓小平研究,2021(6):116-128. 被引量:1
-
2张明锁.论贫困地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1(3):95-99. 被引量:1
-
3周鸿.反贫困文化: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抉择[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S1):224-226.
-
4赵秋成.对贫困地区人口文化贫困的研究[J].西北人口,1997,18(3):28-30. 被引量:11
-
5余德华.论精神贫困[J].哲学研究,2002(12):15-20. 被引量:107
-
6吴理财.反贫困:对人类自身的一场战争[J].社会,2001,21(3):4-10. 被引量:15
-
7梁华林.人口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9(6):38-40. 被引量:1
-
8孔德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件论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9):66-68.
-
9高香芝,徐贵恒.贫困文化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多层次影响[J].理论研究,2008(2):52-54. 被引量:12
-
10牛冲槐,王燕妮,杨春艳.科技型人才聚集环境及聚集效应分析(四)——文化环境对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的影响分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2):1-4.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264
-
1董培.高校特困生矛盾人格及其成因——从贫困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4(6):89-92. 被引量:3
-
2路娟,乔梁.浅谈宗教与传统文化共同影响下的藏民族个性[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30-31. 被引量:1
-
3徐永平.关于贫困文化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63-65. 被引量:9
-
4郇建立.农村的贫困、贫困文化与脱贫[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3):97-102. 被引量:8
-
5赵秋成.对贫困地区人口文化贫困的研究[J].西北人口,1997,18(3):28-30. 被引量:11
-
6穆光宗.论人口素质和脱贫致富的关系[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4):28-35. 被引量:3
-
7邱泽奇,李守经.中国乡村贫困现实解释之尝试[J].社会学研究,1992(5):91-104. 被引量:3
-
8丁学良.“现代化理论”的渊源和概念构架[J].中国社会科学,1988(1):65-78. 被引量:21
-
9屈锡华,左齐.贫困与反贫困——定义、度量与目标[J].社会学研究,1997(3):106-117. 被引量:50
-
10原华荣.生产性贫困与社会性贫困[J].社会学研究,1990(6):81-88. 被引量:15
引证文献33
-
1刘明伟.凉山彝族长期贫困与社会排斥的关系[J].西部发展研究,2020(2):72-98. 被引量:1
-
2董培.高校特困生矛盾人格及其成因——从贫困文化理论的视角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06,4(6):89-92. 被引量:3
-
3张林茂.高校学生“双贫困”现象透视[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104-107. 被引量:2
-
4路远,郭栋.试析贫困文化的表现、成因及其消解[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9(3):5-8. 被引量:2
-
5缪自锋.文化扶贫:西北贫困农村发展的战略选择[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97-98. 被引量:2
-
6陈俊.贫困文化的制度分析[J].嘉应学院学报,2005,23(4):9-11.
-
7陈俊,胡磊.扶贫制度与制度效率[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31-33.
-
8陈慧.农村女青年精神贫困透视[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52-54. 被引量:1
-
9黄必春.高校少数民族贫困生社会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4(10):147-149. 被引量:5
-
10王文祥,任继强.论贫困惯习的生成根据[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4(6):26-30.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241
-
1陈茜.生态和经济价值转化中的苗族文化资源——以花垣县子腊村生态扶贫为例[J].政治人类学评论,2021(1):124-187.
-
2尹靖惠,向丽莎,牛华勇.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的精神扶贫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制度经济学研究,2023(4):174-199.
-
3刘明伟.凉山彝族长期贫困与社会排斥的关系[J].西部发展研究,2020(2):72-98. 被引量:1
-
4且之,夏丽丽.西方区域地理学发展及其对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启示[J].热带地貌,2021(1):29-35. 被引量:1
-
5付聪.困境儿童“增权”:依据、模式与发展趋势——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的文献综述[J].青少年学刊,2020(3):31-37. 被引量:3
-
6肖瑾萱.农业保险对贫困减缓的影响研究[J].国际公关,2020,0(3):249-252.
-
7刘兆杰,白大文.高校资助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30(3):120-121. 被引量:3
-
8陈怡,董忠波.社会边缘群体游民化问题对策研究——构筑现代化的城乡文化价值体系[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3):137-141. 被引量:1
-
9胡筝.论西部生态脆弱区贫困问题的文化救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9(4):21-24. 被引量:2
-
10樊云.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综述[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8(3):4-7. 被引量:5
-
1余海.欠发达地区精神贫困与文化建设[J].老区建设,2005(7):11-12.
-
2关越.谁来关注“穷孩子”的精神贫困[J].甘肃教育,2015(19):7-7.
-
3刘泉葆.精神的贫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J].商,2014,0(51):70-70.
-
4彭田萍.关注高校贫困生的精神世界[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3(1):80-82.
-
5杨晨.命悬一线的爱情[J].西江月,2007(06X):67-68.
-
6李锁华.道德观念的转变是环境教育的重要课题[J].环境教育,2000(5):29-30. 被引量:1
-
7悟凡法师.佛教与珍惜[J].佛教文化,2008(5):78-79.
-
8智者智语[J].中国老年,2011(21):42-42.
-
9关耳.让人生更加光彩夺目[J].教育艺术,2010(8):1-1.
-
10箴言与经历[J].环球人物,2014(16):9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