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创造社与新月派知识群体的比照分析
被引量:
1
Comparison between Intellectual Groups of the Creation Association and XinYue Genre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创造社与新月派都属于20世纪初期的留学生团体。其核心成员年龄相当,成长经历相似,但由于留学期间教育经历的不同,以及回国后创业初期境遇的大相径庭等原因,两个群体的多数人最终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道路。本文试图通过与新月派的比照,建立对创造社更加客观和清晰的认识。
作者
童晓薇
机构地区
深圳大学文学院
出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4-178,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关键词
创造社
新月派
知识分子
分类号
I207.6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40
同被引文献
11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8
1
郭沫若.《创造十年》[A]..《郭沫若全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卷.第99页103页.
2
郁达夫著.《大风圈外》[A]..《郁达夫文集》第3卷[C].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439页.
3
闻一多著.《致家人》[A]..《闻一多全集》第12卷[C].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3页.
4
郭沫若著.《行路难》[A]..《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9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309页.
5
郁达夫著.《沉沦》[A]..《郁达夫文集》第1卷[C].,.第4页.
6
成仿吾著.《东京》[N].《创造周报》,第23号(1923,10).
7
徐志摩著.《吸烟与文化》[N].《晨报副刊》,1926、7、14.
8
陈金淦编.《胡适口述自传》[A]..《胡适研究资料》[C].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171页.
9
粱实秋著.《文学因缘·关于白璧德先生及其思想》[A].徐静波编.《梁实秋——传统的复归》[C].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6-27页.
10
胡适著.《胡适日记》(1921年8月9日)[M].中华书局,1985年.第136页.
共引文献
40
1
王列耀,蒙星宇.
流寓异乡 兼照两地——新加坡华侨邱菽园与新加坡早期的“流寓文学”[J]
.东南亚研究,2004(4):87-91.
被引量:3
2
辜也平.
论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民族特色[J]
.文学评论,2005(2):95-103.
被引量:10
3
朱寿桐.
《学灯》与“新文艺”建设[J]
.新文学史料,2005(3):179-183.
4
杨义.
会通的核心与“现代的苦恼”中的新会通——会通效应通论之一[J]
.甘肃社会科学,2005(5):244-249.
被引量:5
5
余荣虎.
萍踪偶聚 本为“道”同——胡适、徐志摩与英美派[J]
.新文学史料,2005(4):180-185.
6
潘正文.
创造社先锋姿态的困境与转型[J]
.学术月刊,2005,37(12):76-81.
被引量:3
7
余凤高.
郁达夫的“自我疗救”[J]
.浙江学刊,2007(2):62-68.
被引量:1
8
潘正文.
“改造联合”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倾向[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3):35-55.
被引量:4
9
李怡.
“本着内心的要求”的激情与困扰——创造社文学选择的特点与问题[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5):1-17.
被引量:1
10
潘正文.
新文学的诸种现代性——论“五四”社团文学主流形态之差异[J]
.文学评论,2007(4):132-137.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11
1
田海燕.
郁达夫的“旧文化情结”[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4):19-21.
被引量:3
2
谢新华.
张资平小说的思想倾向[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14(4):43-46.
被引量:1
3
童晓薇.
近代日本社会与创造社知识群体爱情婚姻观的形成[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5):96-100.
被引量:5
4
张顺发.
郭沫若“五.四”前后的文艺心理态势[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101-106.
被引量:2
5
吴定宇.
论宗法伦理文化在郭沫若文化心理的积淀[J]
.郭沫若学刊,1998(1):24-30.
被引量:1
6
吴定宇.
论乡土文化对郭沫若文化心理的润泽[J]
.郭沫若学刊,1997(3):24-32.
被引量:2
7
袁庆丰.
才大由来人易弃──郁达夫个性心理研究之一[J]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7(2):67-74.
被引量:1
8
许正林.
创造社:浪漫主义与宗教情感[J]
.江汉论坛,2002(6):71-75.
被引量:1
9
朱云才.
名利的追逐与畸形的教育——论张资平为人为文的双重价值取向[J]
.零陵学院学报,2005,26(1X):99-101.
被引量:1
10
吴定宁.
论郭沫若与泛神论[J]
.郭沫若学刊,2002(3):31-38.
被引量:10
引证文献
1
1
杨开浪.
创造社作家文化心理研究述评[J]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2):72-76.
1
徐肖舟.
“晴为黛影”试说[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12):54-56.
被引量:2
2
黄二宁.
假作真时真亦假——试析《儒林外史》中的谎言现象[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22(3):58-61.
被引量:1
3
肖华.
“缺点”并非成功的障碍[J]
.成才与就业,2007(24):40-40.
4
许丽青.
钱锺书论“学人之诗”与玄学派诗歌[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30-35.
5
李永贤.
谈谈中国古代文人的侠义情结[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1):154-156.
被引量:2
6
谢晴宇.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比较艾米莉·狄金森和李清照的诗作[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34(7):20-21.
7
汪政,晓华.
诗意的沉浮——论黄蓓佳的小说创作[J]
.当代作家评论,1990(5):84-90.
被引量:5
8
朱立立.
浪漫主义与60年代台湾文学思潮[J]
.台湾研究集刊,2002(3):10-14.
9
尹鸿.
重建电视文艺批评——重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
.中国电视,2011(7):15-16.
被引量:1
10
赵学勇,由文光.
表现于洒脱背面的沉重——《朝花夕拾》与《文化苦旅》的精神联系[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5):132-136.
被引量:3
广东社会科学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