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19,共3页
Journal of Dialectics of Nature
参考文献3
-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
2卡尔·雅斯贝斯 魏楚雄译.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
3李醒民,胡新和,刘大椿,殷登祥.“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笔谈[J].中国社会科学,2002(1):20-23. 被引量:34
共引文献385
-
1陈李波.论建筑设计的3种设计范式[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30(3):110-113.
-
2韩培花.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力影响因素的三种论述[J].生产力研究,2007(23):54-55. 被引量:4
-
3赵海英.论西方主体性思想的历史变迁[J].理论观察,2004(4):18-19.
-
4方尔加.无——领会老子道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27(6):74-78.
-
5孙海.深刻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特征[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73-75.
-
6吉彦波.“三权分立”内涵新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9(6):55-58. 被引量:1
-
7杨宗建.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学习江泽民同志党的十六大报告的体会[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5(z1):12-14.
-
8陈万松,何毅.一脉相承 发展创新——试析中国共产党三大理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4):5-12.
-
9伍清安.高职文学欣赏课教学初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4(4):51-53. 被引量:2
-
10范志海.社会发展的时间之维——对可持续发展观的阐释[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2(3):12-13.
同被引文献22
-
1姚春鹏.理学太极论与后期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嬗变[J].周易研究,2009(2):86-96. 被引量:19
-
2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诘咎篇》研究[J].考古学报,1993(4):435-454. 被引量:22
-
3盖建民.道教医家杨上善、王冰考论[J].宗教学研究,1997(3):95-99. 被引量:9
-
4刘树军,王苑苑.仿生与古代导引养生的起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35(1):67-69. 被引量:10
-
5罗志田.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J].历史研究,2002(1):22-40. 被引量:88
-
6[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魏楚雄等译.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3.
-
7[德]海德格尔.基本著作[M].英文版,纽约:哈普和劳出版社.1977.294.
-
8丹尼尔·贝尔 赵一凡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56-58.
-
9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36-138.
-
10[美]E·拉兹洛 李吟波 译.决定命运的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7.121.
二级引证文献4
-
1黄恒振,杨博文.技术与组织变迁——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S2):280-284. 被引量:2
-
2武文婷,田密蜜,赵衡宇,任彝,沈丹.植物景观评价技术创新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1,39(5):586-590. 被引量:2
-
3黄其松,梁光凤.组织特征与内在机理:信息社会的政府组织结构变革[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15. 被引量:6
-
4沈海燕,常青.基于“以文化人”语境诠释南京体育学院“严和朴实”校训[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23,22(11):15-20.
-
1江显芸.“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的定义是非马克思主义的[J].探索与争鸣,1986(5):24-25. 被引量:2
-
2张秉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发展观之比较[J].学术论坛,2005,28(6):8-10. 被引量:1
-
3杨建新.论邓小平的价值观及其现实意义[J].学海,2005(2):11-15. 被引量:2
-
4易培强.马克思恩格斯论人与自然发展的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34(4):5-9. 被引量:6
-
5孙玉杰.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J].理论视野,2004(4):16-18.
-
6吕庆建,兰迎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内在关联性[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64-68. 被引量:1
-
7朱志勇.个人:历史的起点与目的——评《马克思个人观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31(4):119-120.
-
8张秉福.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社会发展观比较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2):14-17.
-
9张秉福.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社会发展观之比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3):7-9.
-
10朱仁宝.邓小平的人生价值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5(3):124-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