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6-81,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13
1 戴维森.1974年a,《论概念图式这一观念》.《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牟博编译.商务印书馆.
2 1974年b,《信念与意义的基础》.《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牟博编译.商务印书馆.
3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13、13-15、14-15、432-433、18、431、18页.
4 Davidson, D. ,1994a, Expressing Evaluation, The Lindley Lecture, Kansas:Lawrence.
5 1984b, "Reality without Reference", in D. Davidson,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6 1994c, "The Inscrutability of Reference", in D. Davidson, Inquiries into Truth and Interpreta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7 1985, "Rational Animals", in E. Lepore and B. Mclanghlin (eds.), Actions and Events, Oxford: Basil Blackwell.
8 1990,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ruth", i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7:297-328.
9 1991a, "Three Varieties Knowledge", in A. P. Grifliths (ed.), A. J. Ayer Memorial Essay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1991b, "Mental Events", in D. W. Rosenthal (ed.), The Nature of Min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共引文献23
1 赵树峰.论新实用主义的科学知识观[J] .现代哲学,2001(2):106-109. 被引量:4
2 高新民,殷筱.心灵的解构: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变革”[J] .江海学刊,2005(2):39-46. 被引量:5
3 贺来.论真理的社会生活本性[J] .江海学刊,2006(3):43-49. 被引量:3
4 贺来.“相互承认”与“人类团结”:社会批判规范基础的范式转换[J] .社会科学战线,2006(3):1-7. 被引量:3
5 章忠民.基础主义的批判与当代哲学主题的变化[J] .哲学研究,2006(6):74-78. 被引量:10
6 吴炜.当代认识论的生活化转向[J] .江汉论坛,2006(9):54-57. 被引量:1
7 陆小玲.论音乐评论中的音乐描述[J] .人民音乐,2006(11):69-72. 被引量:2
8 贺来.“群”与“己”:边界及其规则——对“群己权界”的当代哲学反思[J] .学术月刊,2006,38(12):40-45. 被引量:10
9 朱晓阳.语言混乱与草原“共有地”[J] .西北民族研究,2007(1):33-57. 被引量:23
10 何卫平.概念史的分析:伽达默尔解释学的方法与实践[J] .中州学刊,2007(2):132-137.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13
1 陈修斋.试论西欧大陆唯理论派哲学家的实体学说的演变[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0,34(6):3-15. 被引量:4
2 翟振明.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从虚拟实在谈起[J] .求是学刊,2005,32(1):16-27. 被引量:17
3 周晓亮.自我意识、心身关系、人与机器——试论笛卡尔的心灵哲学思想[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4):46-52. 被引量:23
4 任晓明,李旭燕.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J] .哲学动态,2006(5):46-52. 被引量:10
5 安乐哲,陈霞,刘燕.古典中国哲学中身体的意义[J] .世界哲学,2006(5):49-60. 被引量:35
6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第269页.
7 Xie Wenjing: Virtual Space, Real Identity:Exploring Cultural Identity of Chinese Diaspora in Virtual Community.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005 ( 22), pp. 395 - 404.
8 莫里斯·梅洛-庞蒂.《行为的结构》.杨大春,张尧钧译.商务印书馆,2005.第280页.
9 希拉里·普特南.《实在论的多副面孔》.冯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19页.
10 A·N·怀特海.《过程与实在》.陈维文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第244页.
二级引证文献7
1 唐魁玉.心、身体与互联网——一种虚拟世界心灵哲学的解释[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0):28-32. 被引量:11
2 刘冬,唐魁玉.“同人女”群体中的虚拟生活行为析论[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21(11):31-33. 被引量:1
3 李芒,李子运.“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发展的新思路[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1-17. 被引量:45
4 陈联俊.“微信”场域中的舆论生态及其治理[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49-156. 被引量:4
5 施威,蒋丹,朱珠.微信舆情生态的系统结构、运行机制与治理路向[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3):188-192. 被引量:8
6 姜涛.身体行动为何是“心理事件”--心理因果难题的行动哲学解[J]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1,38(5):72-78.
7 赵洁,刘灵.媒介视角下线上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应对——以高校思政课为例[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22(4):110-115.
1 高新民.解释与解构——丹尼特的心灵哲学及其意义[J] .天津社会科学,2005(3):38-42.
2 于婕.后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哲学的兴起[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0):139-141.
3 王世鹏,高新民.取消论、实在论和解释主义——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围绕意向性本体论地位的争论及其思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48-52. 被引量:1
4 胡敏中.论后非理性主义认识论[J] .山东社会科学,2005(4):58-61. 被引量:1
5 吴新民.塞拉斯映像理论的心灵哲学意蕴析论[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5(5):64-69. 被引量:4
6 王衍宇.新产品开发方法论:实证主义与解释主义[J] .莆田学院学报,2013,20(4):57-63. 被引量:1
7 陈向明.从“范式”的视角看质的研究之定位[J] .教育研究,2008,29(5):30-35. 被引量:69
8 蒲少华,李晓华,卢宁.当代大学生心理弹性调查分析[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2(4):78-80. 被引量:18
9 张小娴.恨谁像谁[J] .党的生活(河南),2016,0(6):31-31.
10 创业的哲学思维[J] .现代苏州,2014,0(21):110-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