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信息技术教育》
2005年第7期26-26,共1页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25
1 刘润英,胡航,任友群.社会计算视野下的教与学[J] .现代教育技术,2008,18(S1):10-14. 被引量:5
2 郑旭东,张学波.美国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现状之管窥:挑战与探索[J] .电化教育研究,2009,30(3):115-120. 被引量:6
3 杨开城.中国教育技术学的尴尬[J] .中国电化教育,2005(12):11-15. 被引量:27
4 祝智庭,胡海明,顾小清.全球人人电脑运动与学习革命新浪潮[J] .中国电化教育,2007(7):1-4. 被引量:18
5 徐福荫.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教育技术迅猛发展[R].徐州: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9.
6 徐福荫.教育技术学科专业规范研究思路[M].徐州: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9.
7 王珠珠.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十年回顾与展望[R].徐州: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9.
8 程建刚.一体化数字化学习环境研究与实践[R].徐州:第八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2009.
9 Schneider. E-learning 2.0 Social Computing in the Future of Learning[J]. ICOOL, 2007.
10 Chul Hyun Lee, C. H., Han, S. K., Lee, S.H., Cheon, J., Seo, J.H. The Effects of u-Learning on Learning Performance, Satisfaction, and Perceptions in Korea[R].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2009.
二级引证文献16
1 任友群.理论 实践 方法——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的趋势展望[J] .电化教育研究,2010,31(9):29-33. 被引量:17
2 任友群,王觅.新世纪第一个10年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国际交往研究[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23(3):3-15. 被引量:4
3 李康.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几个学科标志的分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12,33(1):5-12. 被引量:13
4 任友群,程佳铭,吴量.一流的学科建设何以可能?——从南国农之问看美国七所大学教育技术学科建设[J] .电化教育研究,2012,33(6):16-28. 被引量:26
5 路林林,宋燕,李兴保.物理学领域的早期电化教育专家:魏学仁[J] .现代教育技术,2013,23(2):12-17. 被引量:1
6 尚俊杰.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整合与探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3):65-77. 被引量:2
7 刘新阳.我国学习科学领域的发展历程[J] .中国电化教育,2013(9):16-21. 被引量:1
8 陈江涛.教育技术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现状调查研究[J]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2(12):53-57. 被引量:2
9 吴向文.从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建设看其学科发展[J]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25(1):39-44. 被引量:4
10 杨九民,梁林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15,36(7):98-104. 被引量:25
1 瞿弋微.语义搜索:引领新搜索时代[J] .中国传媒科技,2008(8):30-32.
2 郑淑荣.网格何日飞入百姓家?[J] .中国电信业,2006(2):56-57.
3 李天顺.着眼今天,我们需要做什么?--路在脚下:环境、资源,教师、学生、管理[J] .教育信息技术,2010(6):1-1.
4 孙英,刘开茗.网格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过刊),2007(16):993-994.
5 第二代互联网:网民狂欢或商业盛宴[J]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5(33):8-8.
6 宁振波.智能制造的难点和焦点研究[J] .互联网天地,2016(6):7-8. 被引量:2
7 石守礼.第二代互联网及其发展趋势[J] .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学术研究,2007,0(4):27-28.
8 4秒钟可传一部DVD大片的第二代互联网[J] .中国信息导报,2004(9):63-63.
9 我国开通第二代互联网网速提高1000倍[J] .华南金融电脑,2005,13(2):19-19.
10 姚竟发,王艳华.网际协议IPv6的崛起[J]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7):87-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