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美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强调,是美学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在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主体论哲学背后理性独断论的理论误区,使实践美学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后实践美学关注主体间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本体地位,既为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又沟通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从而拓展了美学理论的阐释空间。
作者
朱晓军
机构地区
厦门大学中文系
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14-116,共3页
Theory Journal
关键词
美学
范式
主体性
主体间性
转换
分类号
B83-02 [哲学宗教—美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79
同被引文献
69
引证文献
6
二级引证文献
29
参考文献
2
1
杨春时.
论生态美学的主体间性[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1-84.
被引量:56
2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共引文献
79
1
常如瑜.
生态美学在美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中的应用[J]
.学园,2022,15(10):13-15.
被引量:1
2
范炯,邵献平.
感性与理性的融通: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认知路径[J]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22(2):84-95.
3
胡翼青.
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上)[J]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3):101-105.
被引量:3
4
季相林.
试论科学的发展模式[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6,12(3):26-28.
被引量:1
5
桂起权.
我们的量子哲学共同体[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2(6):1-6.
被引量:5
6
李柏芳.
论当代诗歌创作中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J]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4):89-93.
7
王宏超.
美学[J]
.学术月刊,2005,37(3):127-128.
被引量:2
8
鲁定元.
人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范式的建立[J]
.孝感学院学报,2005,25(1):23-25.
被引量:1
9
澜清.
从分类到本体论承诺[J]
.思想战线,2005,31(3):60-64.
被引量:4
10
李田.
两种科学进步观的比较研究[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5):14-1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69
1
杨春时.
论文学语言的主体间性[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5):19-26.
被引量:33
2
杨春时.
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379-383.
被引量:34
3
金永兵.
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6):102-106.
被引量:2
4
郭湛.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5(3):32-38.
被引量:355
5
杨春时.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兼答张玉能先生[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0(6):1-4.
被引量:10
6
李利芳.
与童年对话——论儿童文学的主体间性[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32-38.
被引量:13
7
李和臣,仰海峰.
自我的构成与历史认识中的主体间性[J]
.教学与研究,2005(2):13-18.
被引量:2
8
黄鸣奋.
虚拟主体:间性、艺术与哲学[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2-56.
被引量:15
9
张玉能.
评“主体间性美学”——兼答杨春时先生[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1(2):1-6.
被引量:8
10
张玉能.
实践美学的价值论维度[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3):26-32.
被引量:9
引证文献
6
1
吴兴明.
文艺研究如何走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讨论中的越界、含混及其他[J]
.文艺研究,2009(1):18-29.
被引量:25
2
戴冠青,陈志超.
“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J]
.学术月刊,2010,42(1):103-109.
被引量:4
3
胡鹏.
网络营销终端的媒介属性对于其审美体验的影响[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8):142-142.
4
张富宝.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当代中国美学的重构[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7(5):137-141.
5
胡鹏.
审美体验的空间要素及其相互关联[J]
.现代装饰(理论),2011(9):77-77.
6
胡鹏.
审美体验的层次性要素及其相互关联[J]
.现代装饰(理论),2012(3):64-64.
二级引证文献
29
1
赵良杰.
从康德到黑格尔——论主体性原则与现代性危机的内在关联[J]
.思想与文化,2019(2):328-339.
2
简圣宇.
主体间性不可失却审美之维——兼与吴兴明先生商榷[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30(12):38-41.
被引量:1
3
梁冬华.
国内美学、文艺学主体间性研究述评[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7(1):34-38.
被引量:3
4
杨春时,张海涛.
审美与主体间性的“越界”——关于主体间性若干问题的争议与讨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0(1):23-29.
被引量:6
5
戴冠青,陈志超.
“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近年来“主体间性”理论讨论述评[J]
.学术月刊,2010,42(1):103-109.
被引量:4
6
廖恒.
文学理论的价值向度——后海德格尔时代的文本诠释与观念批判[J]
.文艺理论研究,2010(1):116-120.
7
梁冬华.
认识论·本体论·社会学——论国内美学主体间性理论建构的三种立场[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73-177.
被引量:1
8
贾璐.
审美视域下的主体间性——兼与吴兴明先生商榷[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8(1):12-14.
9
王琴.
关于“主体间性”概念的再阐释——答吴兴明先生[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85-88.
10
杨春时.
审美主体间性:“越界”还是回归本源——答吴兴明教授[J]
.文艺争鸣,2010(5):72-77.
被引量:4
1
刘毓庆.
“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二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中)[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6(5):12-16.
2
陈海静.
对欧洲近代主体论哲学自由观流变线索的一种梳理——从笛卡尔到海德格尔[J]
.南京社会科学,2013(3):40-46.
被引量:1
3
吴帅发,曹英,张华丽.
浅析传统美学思想在艺术中的渗透与发展[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12):261-261.
4
纪逗.
本雅明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独特阐释[J]
.哲学研究,2014(6):26-30.
被引量:3
5
萧湛.
论宗白华美学的现代意蕴[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3(6):58-66.
被引量:2
6
王敬川.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人生[J]
.保定学院学报,2008,21(3):6-8.
被引量:2
7
李飞.
中国古代自然概念与Nature关系之再检讨——以《周易正义》为个案[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7(1):44-50.
8
刘毓庆.
“五经”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之一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上)[J]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6(4):14-19.
9
陈熙.
浅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在包装设计上的运用[J]
.科技资讯,2007,5(10):196-196.
10
徐安.
中国现代美学中“美在意象”的提出与发展[J]
.商情,2014(20):183-183.
理论学刊
2005年 第7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