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09S期74-75,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同被引文献17
-
1约翰.邓宁.重估外国直接投资的利益[J].管理世界,1994,10(1):158-162. 被引量:8
-
2梁宇颂.论自主创新战略下技术引进的重新定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7):122-124. 被引量:14
-
3赵彭生,马恩兵.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11(7):29-32. 被引量:12
-
4杨平,黄华.关于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战略背景下我国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探讨[J].技术经济,2005,24(9):30-34. 被引量:4
-
5李健民,叶继涛.德国科研机构布局体系研究及启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11):27-30. 被引量:8
-
6龙开元.自主创新的区域化战略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6(11):59-63. 被引量:14
-
7马学路.关于科技“自主创新”的两点思考[J].中国西部科技,2005,4(10B):36-37. 被引量:2
-
8马宇.对“以市场换技术”反思的反思[J].大经贸,2006(1):88-89. 被引量:2
-
9孙福全,陈宝明.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特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3):13-16. 被引量:20
-
10张晓晴,陈宝明.试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特征与演进模式[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9(3):57-62.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4
-
1漆艳茹,刘云,侯媛媛.基于专利影响因素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3,21(S2):594-599. 被引量:15
-
2魏海燕.科技计划专利产出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4):15-19. 被引量:8
-
3白晓丽,阮竞兰.创新型教学科研团队创建理论及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下),2009(9):22-23. 被引量:6
-
4何礼果,陈聪,岑佳.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法律思考[J].中国科技博览,2010(2):185-186.
-
5杨佳佳,陈昆玉.基于专利申请指标的西部上市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6):99-100.
-
6夏梁,赵凌云.“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历史演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19(2):27-36. 被引量:18
-
7周晓梅,张岩,綦晓卿,丁海德.基于专利视角的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3):5-8. 被引量:5
-
8丁海德,周晓梅,綦晓卿.城市专利产出能力实证分析——基于青岛市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132-137. 被引量:5
-
9方成民.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2(5):105-107.
-
10范柏乃,段忠贤,江蕾.中国自主创新政策的效应及其时空差异——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经济地理,2013,33(8):31-36. 被引量:21
-
1嘉墨.“六西格玛”在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的运用[J].质量译丛,2003(2):18-21.
-
2杜涛.FDI对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管理科学版),2004,22(1):67-68. 被引量:1
-
3陈剑锋,万君康.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J].华东科技,1999(6):17-18.
-
4王效昭.经济结构调整主体研究[J].技术经济,2006,25(5):28-30.
-
5江小涓.吸引外资对中国产业技术进步和研发能力提升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4(2):13-18. 被引量:90
-
6嘉墨.“六西格玛”在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的运用[J].上海质量,2003(3):31-33.
-
7李相佑,朱鸿.中外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比较研究——兼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1999(Z3):64-66. 被引量:1
-
8刘萍.我国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基于DEA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2):6-7. 被引量:1
-
9彭纪生.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审视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03(12):11-14.
-
10董书礼.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与我国产业技术进步[J].中国科技论坛,2004(2):62-66. 被引量: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