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3期178-178,共1页
Journal of Toxicology
同被引文献81
1 杨玉花,袭著革,晁福寰.甲醛污染与人体健康研究进展[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23(1):68-71. 被引量:73
2 唐德成,徐雷.接触苯、甲苯、二甲苯对工人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 .中国职业医学,2005,32(2):39-40. 被引量:17
3 郑玉新,庄志雄.基因组时代生物标志物研究的机遇与挑战[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3):155-156. 被引量:5
4 雷毅雄,庄志雄.外来化学物与DNA-蛋白质交联物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5,22(3):149-153. 被引量:20
5 张桂芝,熊玮,刘长庭,刘东山.甲醛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转化和染色体不稳定性影响的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3):1388-1392. 被引量:3
6 庄志雄,张桥.分子生物标志物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7,15(3):131-133. 被引量:10
7 Chang FK,Chen ML,Cheng SF,et al.Evaluation of dermal absorption and protective effectiveness of respirators for xylene in spray painters.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07,81:145-150.
8 Aylward LL,Barton HA,Hays SM.Biomonitoring Equivalents (BE) dossier for toluene (CAS No.108-88-3).Regul Toxicol Pharmacol,2008,51:S27-36.
9 Kezic S,Monster AC,Krüse J,et al.Skin absorption of some vaporous solvents in volunteers.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2000,73:415-422.
10 Sedivec V.Flek J.The absorption,metabolism,and excretion of xylenes in man.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1976,37:205-217.
引证文献4
1 贾光,沈惠麒.以生物标志物研究为切入点推动生物监测的发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40(6):379-380. 被引量:3
2 陈红霞,梅勇.职业暴露二甲苯的生物监测指标研究近况[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0,28(5):397-399. 被引量:2
3 张华明,胡宇,潘选平,万丹,梅勇.接触甲醛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6):60-62. 被引量:4
4 陈红霞,彭开良.过氯酸铵接触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2,38(6):378-381.
二级引证文献9
1 贾光,郑玉新.发展生物监测技术 进一步提高职业人群健康监护水平[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9-10. 被引量:8
2 宋为丽,梅勇,江金凤,王敏,严雁翎.职业接触二甲苯尿中甲基马尿酸生物限值的研究[J]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12,25(4):308-311. 被引量:2
3 邓毛子,梁莹,包永芬.光学显微镜油镜清洗剂的改良探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3,49(2):181-182. 被引量:1
4 刘世明,刘泽春,郑天可,曹晨.农村室内公共场所甲醛污染及致癌风险评价[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5,26(1):61-64. 被引量:19
5 颜彩虹,易继湖.甲醛致哮喘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职业医学,2015,42(6):682-684. 被引量:14
6 高珊珊,李侠,宋占帅.职业性低分子质量致喘物研究进展[J] .中国职业医学,2016,43(3):384-386. 被引量:2
7 蒋伟超,吴思英,柯跃斌.环境化学物暴露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风险的关联研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10):893-899. 被引量:9
8 刘学玲.生物监测是保护职业人群健康的意义[J] .山东工业技术,2016(17).
9 刘移民,苏艺伟,周牧鹰,林毓嫱,段传伟.我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进展与发展思路[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9,0(3):209-212. 被引量:7
1 韩惠娟,查捷.Ames试验中各类不同样品处理方法的探讨[J] .微生物学通报,1994,21(4):253-255. 被引量:1
2 陆荣柱,金锡鹏.环境化学物经乳汁传递对乳儿发育的影响[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7,31(1):51-52. 被引量:1
3 杨建军,印木泉.环境化学物雌激素样作用的评价方法[J] .劳动医学,1998,15(3):176-178. 被引量:10
4 邓茂先,陈祥贵.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27(2):65-68. 被引量:96
5 龚梓初.环境化学物在体内的代谢活化[J]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1996,14(4):44-45. 被引量:1
6 郑玉新.人群环境化学物生物监测——评价暴露水平与卫生政策制定的依据[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4,48(2):81-82. 被引量:5
7 皮兆根.工矿企业医疗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 .中国医院管理,1982,2(7):49-51.
8 刚葆琪,甘卉芳.关于环境化学物生殖毒性判定基准问题[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1,27(2):65-67. 被引量:4
9 陶舒曼,陶芳标.孕期环境暴露与儿童发育和健康[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6,50(2):192-197. 被引量:6
10 徐甫,刘萍,邬春华,周志俊.美国CDC发布人类环境化学物接触水平的研究报告(一)[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10,27(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