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乌龙茶品质成因的生理生化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
15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bio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factors for causing the formation of Oolong tea quality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本文从品种特性、栽培生理、加工技术、品质生化等方面综述了乌龙茶品质形成的生化机理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围绕乌龙茶品质成因及其品质化学新的研究方向和手段。
作者
唐颢
唐劲驰
李家贤
机构地区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出处
《福建茶叶》
2005年第3期14-16,共3页
Tea in Fujian
关键词
乌龙茶
品质成因
生理生化
研究进展
生化因子
栽培生理
茶品质
成因
品种特性
加工技术
生化机理
品质形成
分类号
S571.1 [农业科学—茶叶生产加工]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2
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404
同被引文献
226
引证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99
参考文献
32
1
金心怡,郭雅玲,王秀萍,康明寿,郭进元.
做青间气流因子对做青环境的影响[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0(3):362-367.
被引量:18
2
张文锦,陈常颂,张应根,张方舟,梁月荣,陈荣冰.
遮荫对夏暑乌龙茶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报告——茶园遮荫生态效应研究[J]
.茶叶科学技术,2004(1):8-11.
被引量:20
3
王若仲,杨伟丽,禹利君.
乌龙茶加工中蛋白酶活性与相关生化成分的变化[J]
.茶叶科学,2001,21(1):30-34.
被引量:31
4
张文锦,梁月荣,张方舟,陈常颂,张应根,陈荣冰,翁伯奇.
覆盖遮荫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04,24(4):276-282.
被引量:62
5
戴素贤.
凤凰单枞——蛤古捞乌龙茶的香气特征[J]
.广东茶叶,1998(1):14-17.
被引量:5
6
杨伟丽,何文斌,张杰,朱先明.
论适制乌龙茶品种的特殊性状[J]
.茶叶科学,1993,13(2):93-99.
被引量:20
7
刘用敏.
乌龙茶微域制茶环境与品质[J]
.福建茶叶,1991(2):30-35.
被引量:10
8
林学诗.
乌龙茶可控环境做青工艺研究[J]
.茶叶科学技术,1990,0(1):5-10.
被引量:12
9
王若仲,杨伟丽,禹利君,史云峰.
乌龙茶加工中淀粉酶活性与相关生化成分变化研究[J]
.茶叶科学,2002,22(1):83-86.
被引量:20
10
张方舟,陈荣冰,李元钦,江福英.
不同湿度做青环境对乌龙茶香气的影响[J]
.福建农业学报,1999,14(4):34-37.
被引量:44
二级参考文献
122
1
骆耀平,董尚胜,童启庆,夏涛,屠幼英,须海荣.
7个茶树品种新梢生育过程中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变化[J]
.茶叶科学,1997,17(S1):25-28.
被引量:44
2
刘文英.
微机控制乌龙茶做青环境系统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1989,5(1):22-28.
被引量:12
3
游小青,吴小崇,王华夫,李名君.
茶树杂交后代及其亲本的香气特性及香型评价[J]
.中国茶叶,1993,15(1):26-28.
被引量:11
4
游小清,王华夫.
茶叶中萜烯醇配糖体的释放作用[J]
.茶叶科学,1994,14(1):70-70.
被引量:28
5
郭雅玲,杜连胜,林建民.
乌龙茶做青过程茶梢水势的变化[J]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1994,23(2):148-153.
被引量:15
6
张天福.
茶树品种与制茶工艺对乌龙茶品质风格的影响[J]
.福建茶叶,1994,17(3):5-7.
被引量:19
7
庄国霖,叶锦凤.
乌龙茶茶树品种研究的进展[J]
.福建茶叶,1994,17(1):2-4.
被引量:5
8
陶汉之,王镇恒.
我国茶树光合作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茶叶科学,1995,15(1):1-8.
被引量:34
9
吴秋儿,唐良生,王则金.
乌龙茶机械萎凋工艺参数[J]
.茶叶科学,1995,15(1):39-42.
被引量:9
10
俞忠伟,徐亚梅,黄寿波,许允文,韩文炎.
塑料棚茶园小气候及其对春茶采摘和茶化成分的影响[J]
.茶叶,1995,21(3):13-17.
被引量:13
共引文献
404
1
梅双,陈维,马成英,陈栋,乔小燕.
广东花香型红茶与单丛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J]
.现代食品科技,2020,36(1):242-252.
被引量:7
2
敖存,唐德松,龚淑英,刘蕾,顾志蕾.
不同鲜叶摊放处理对夏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0,30(5):384-392.
被引量:20
3
肖鑫,郭雅玲,林瑜玲.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水分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6):1862-1867.
被引量:3
4
袁杰,翁连进,耿頔,杨欣,韩媛媛.
茶叶香气的影响因素[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4,36(1):14-18.
被引量:18
5
陈林,张方舟.
乌龙茶做青可控技术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4,27(3):16-18.
被引量:8
6
苏益平,金心怡,林大同,林建.
智能技术在乌龙茶做青中应用探讨[J]
.福建茶叶,2004,27(3):41-42.
被引量:4
7
唐颢,杨伟丽,文海涛,黄华林.
乌龙茶做青中果胶酶的活性变化[J]
.中国茶叶加工,2004(4):35-38.
被引量:6
8
赖凌凌.
乌龙茶加工中酶的作用[J]
.福建茶叶,2004,27(4):22-23.
被引量:1
9
杨伟丽,禹利君,王若仲,唐颢,文海涛,邓克尼.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内源酶活性的变化规律[J]
.食品与机械,2004,20(6):5-7.
被引量:11
10
何孝延.
乌龙茶香气成分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
.茶叶科学简报,1994(4):5-8.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226
1
吴琼,白兆鹏,刘佰阳.
茶多酚及其生物学功能[J]
.养殖与饲料,2007,6(1):59-61.
被引量:5
2
吕海鹏,林智,钟秋生,王力.
普洱茶E8组分的化学成分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6):423-428.
被引量:9
3
陈荣冰,游小妹,黄福平,陈常颂.
瑞香及其母本黄旦乌龙茶香气组分分析报告[J]
.福建农业学报,2004,19(2):82-84.
被引量:17
4
潘玉华,黄先洲,周寒松.
人工调控萎凋室温湿度的白茶加工工艺探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5):1144-1148.
被引量:27
5
苗爱清,吕海鹏,孙世利,王力,庞式,赖兆祥,曾琼,林智.
乌龙茶香气的HS-SPME-GC-MS/GC-O研究[J]
.茶叶科学,2010,30(S1):583-587.
被引量:92
6
林作森.
潮州凤凰单丛茶初制工艺分析[J]
.韩山师专学报,1994,15(3):121-126.
被引量:3
7
段亮.
茶树的抗旱生理研究(之一)——水分胁迫对茶树生育的影响[J]
.茶叶科学技术,1992(1):12-15.
被引量:4
8
竹尾忠一,游小清,王华夫,衣笠仁,李名君,程启坤,王海思.
中国茶树的起源与分布——根据茶叶香气组分中萜烯指数化学分类所作的推论(英文)[J]
.茶叶科学,1992,12(2):81-86.
被引量:21
9
杨伟丽,邓克尼,文海涛,谭振华,张雄.
乌龙茶品种风味及其生化成分的研究[J]
.福建茶叶,2004,27(3):6-8.
被引量:9
10
吉克温,金心怡,孙云,苏益平.
闽南优质乌龙茶加工新技术[J]
.茶苑,2004(3):24-26.
被引量:6
引证文献
15
1
苗爱清,凌彩金,庞式,赵超艺,胡海涛,曾文伟.
金萱乌龙茶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2007,34(9):82-83.
被引量:14
2
陈俊敏,张哲绚,张教平.
优质牧草饲养奶牛安全高效技术的可行性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07,34(9):94-96.
3
刘蕾,龚淑英,王辉.
做青过程中酶学及香气变化研究进展[J]
.茶叶,2008,34(4):208-212.
被引量:6
4
洪翠云,郑丽燕,王果,郭琳,郭雅玲.
不同土壤农化性状下铁观音茶叶品质比较[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10,39(4):21-23.
被引量:7
5
游小妹,钟秋生,陈常颂.
‘丹桂’乌龙茶不同做青环境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70-73.
被引量:13
6
郝志龙,蔡银笔,金心怡,陈贤玉,林燕萍.
不同造型工艺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2,33(6):105-109.
被引量:12
7
刘晓东,杨春,汤周斌,刘玉芳.
适制六堡茶茶树品种部分遗传标记特征及其在六堡茶选育种中的作用[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4):136-140.
被引量:13
8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单睿阳,陈志辉,游小妹.
九龙袍品种乌龙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J]
.中国茶叶加工,2015(6):15-19.
被引量:3
9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陈志辉,游小妹,单睿阳.
春闺品种花香红茶发酵过程中生化成分的变化研究[J]
.茶叶学报,2016,27(2):85-91.
被引量:5
10
张艳梅,杨毅坚,杨方慧,仝佳音,伍岗,何青元.
特异茶树品种紫娟白茶新加工工艺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1):167-169.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
99
1
杨家干,蒋颖,邓燕莉,王伦兴,刘玉倩.
六大茶类工艺创新及品质变化影响[J]
.贵茶,2022(1):6-12.
2
敖存,唐德松,龚淑英,刘蕾,顾志蕾.
不同鲜叶摊放处理对夏秋茶香气品质的影响[J]
.茶叶科学,2010,30(5):384-392.
被引量:20
3
肖鑫,郭雅玲,林瑜玲.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水分对β-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4,5(6):1862-1867.
被引量:3
4
柴斐,郭雯飞.
烘干大红袍和冰冻大红袍香气成分分析与比较[J]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37(4):459-462.
被引量:12
5
曾小燕,袁弟顺,肖永芹,李静,岳文杰.
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的影响因素[J]
.福建茶叶,2010(12):27-30.
被引量:4
6
陈常颂,张应根,钟秋生,陈荣冰.
同时蒸馏萃取法分析4种台式乌龙茶香气成分[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37(2):165-171.
被引量:29
7
赵玥,肖成杰,蔡宝国,李琼,崔俭杰.
气相色谱-质谱法中4种不同捕集方式对茶叶香气成分测定的影响[J]
.食品科学,2011,32(16):283-289.
被引量:35
8
李忠,陈军,林登贵,陈龙怀.
浅析影响铁观音品质的几个因素[J]
.茶叶科学技术,2011(3):28-31.
被引量:8
9
黄毅彪,陈济斌,郝志龙,林燕萍,金心怡.
乌龙茶振动摇青双因素试验[J]
.现代农业科技,2011(22):340-342.
被引量:3
10
钟秋生,陈常颂,张应根,游小妹,林郑和,陈志辉,王贵芳,陈荣冰.
SDE-GC/MS分析丹桂品种乌龙茶香气成分[J]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5):498-506.
被引量:24
1
刘晓,齐桂年,胥伟.
黄茶品质形成机理研究进展[J]
.福建茶叶,2009,32(4):2-4.
被引量:12
2
毛春晖,黄路,等.
Strobilurin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J]
.新农药,2001(3):21-27.
被引量:1
3
朱学存.
白霜雾毫茶制作技术的分析与总结[J]
.安徽农业科学,1999,27(4):371-372.
被引量:2
4
刘源,李诗雯,彭铭烨,曹约泽,付彩霞,高冰,汪超,李冬生,徐宁.
不同生化因子对米曲霉蛋白酶系活力的影响[J]
.中国酿造,2015,34(12):55-59.
被引量:3
5
陈玉琼,曾维超,孟燕,向班贵.
藤茶新工艺加工过程品质化学成分的变化[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3):441-444.
被引量:12
6
黎星辉,唐明德,王融初,金海仁,许华平,杨用学,赵思东.
狗脑贡茶品质成因的探讨[J]
.茶叶通讯,1997,24(4):43-44.
7
吉米.
谷胱甘肽可防治退化性疾病[J]
.中国保健食品,2013(2):13-17.
8
邓文辉,李新生.
黑米色素抗疲劳的生化机理及研究展望[J]
.食品工业科技,2010,31(6):372-374.
被引量:16
9
新型板栗保鲜剂[J]
.广东农村实用技术,2005(8):41-41.
10
孙万国,宗素琴.
芥末糊发制的方法及其机理[J]
.食品科学,1990,11(5):16-17.
被引量:1
福建茶叶
2005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