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古代诗学“物感”论的心理内涵——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以“应物斯感”表述的中国古代诗学“物感”论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从心物联结角度,探寻诗文生成之源,富有心理内涵。它从博大精深的《易》中拈出“感”字作为联结,强调二者的谐和互生,在召唤与期待的应答中实现同构互通。与西方诗学的分割式阐释迥然区别,又与现代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学原理息息相通。
作者
毛正天
机构地区
浙江理工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7-91,共5页
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物感
心理内涵
机制
同构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46
同被引文献
16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0
1
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
.列宁全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
滕守尧.艺术形式与情感[J].美学,1982,(4).
4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
.汤显祖集[Z].北京:中华书局,1962..
7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8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9
鲁利亚.神经心理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10
谢榛.四溟诗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共引文献
146
1
姜耕玉.
物质形式结构:对比效果与和谐的深度[J]
.艺术百家,2004,20(4):58-65.
2
章辉.
论实践美学的九个缺陷[J]
.河北学刊,2004,24(5):11-17.
被引量:19
3
曹山柯.
现代主义语境下对传统的理解和重铸——20世纪英国文学批评回顾[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5):55-60.
被引量:11
4
张之沧.
论新老实用主义的生命审美观[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8(5):22-26.
5
黄应全.
学术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以美学研究为例[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6):75-79.
被引量:1
6
黎霞.
尼采与审美现代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16-17.
被引量:1
7
张文喜.
马克思与尼采:相关于思想造型及其效应的比较研究[J]
.文史哲,2001(3):107-113.
8
郑勤砚.
莫高窟“得眼林”壁画的艺术成就[J]
.敦煌研究,2001(3):37-41.
9
李震.
福柯谱系学视野中的身体问题[J]
.求是学刊,2005,32(2):44-50.
被引量:10
10
高伟光.
科技时代的写作——从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谈起[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6(5):56-59.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6
1
毛正天.
心物感应:诗歌生成的独特表述[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9(4):11-16.
被引量:1
2
毛正天.
古代诗学“应物斯感”论的建构历程——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J]
.学术论坛,2006,29(4):168-170.
被引量:3
3
张节末.
中国诗学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以中古诗歌运动中比兴的历史命运为例[J]
.文艺研究,2006(6):17-28.
被引量:6
4
毛正天.
中国古代诗学“物感”之“感”的心理透视——中国古代心理诗学研究(16)[J]
.社会科学家,2007,22(1):18-21.
被引量:2
5
魏瑾.
李杜诗篇的人文意蕴与英译策略[J]
.外语学刊,2009(3):105-108.
被引量:6
6
钱志熙.
唐诗境说的形成及其文化与诗学上的渊源——兼论其对后世的影响[J]
.文学遗产,2013(6):17-30.
被引量:8
7
刘华文.
翻译:寻找另一处精神家园[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1,38(4):95-103.
被引量:7
8
王明辉.
兴象在中国诗学中的发展流变[J]
.学术研究,2018,0(12):151-158.
被引量:6
9
查正贤.
论“境”作为中国古代诗学概念的含义——从该词的梵汉翻译问题入手[J]
.文艺研究,2015(5):5-16.
被引量:4
10
王明辉.
诗境的开创与抵达[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83-93.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严晓江.
杜甫诗歌英译的仁爱精神阐释[J]
.海外英语,2021(4):13-14.
2
张逸文.
论“物感说”中的“心物对应结构”——兼及古代文学中“反面物感”的实践情况[J]
.文艺评论,2023(6):56-6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
1
秦勇.
空间、身体与抒情——论物感说的理论生成[J]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4,44(5):41-47.
1
孙玉娟.
生活与创作——从斯泰因的生活探究其创作风格[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8):132-132.
被引量:1
2
靳桂玲.
论文学贯穿美学倾向的世俗化的审美追求[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24(1):135-138.
3
马双.
试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悲剧意识[J]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1):83-87.
被引量:1
4
赵克明.
打开古代诗歌神秘之门的四把钥匙[J]
.湖北招生考试,2011,0(2):8-10.
5
来圣丽.
协议达成[J]
.边疆文学,1994,0(9):14-17.
6
武歆.
错觉[J]
.青岛文学,2008,0(11):9-11.
7
赵传珊.
从心理学角度探析受众对微电影的解读方式[J]
.东南传播,2013(3):83-85.
8
张剑.
意识流过渡举隅[J]
.写作(中),1995,0(1):29-30.
9
莫恒全.
“神思”在多种视角下的意蕴——《文心雕龙·神思》篇学习札记[J]
.晋阳学刊,2008(2):123-125.
被引量:2
10
熊海洋.
“非人间”的启蒙——《伤逝》新解[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0(12):208-209.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0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