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肝内γ-干扰素(γ-IFN)与细胞外基质间的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方法用链酶亲和素-生物素化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观察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同时期肝内γ-IFN及细胞外基质,包括纤维连接蛋白(FN)、层连蛋白(LN)、I及Ⅲ型胶原的量及分布,并作为判断γ-IFN对肝纤维化抑制作用的动态变化指标。结果肝内γ-IFN于感染后16周达高峰(2~4级各有3只),多于对照组及感染后8~12周时的水平,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χ2值分别为15.39和7.50,P<0.01),主要分布在虫卵肉芽肿周围。FN、LN、I及Ⅲ型胶原于感染后8周增加达1级,个别达2级,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χ2=12.44~15.39,P<0.01),呈细线状分布在汇管区及肉芽肿周围。随着感染慢性化及γ-IFN减少,FN、LN及I、Ⅲ型胶原分别于20及24周达到高峰(70%以上小鼠达3、4级),且增宽变厚,呈条索状或网状沉积在肉芽肿周围及其中。注射γ-IFN后,20周时FN达2级的小鼠仅3只,24周时Ⅰ及Ⅲ型胶原达3级的小鼠均为2只,无1只达4级,明显少于同期非注射组。结论γ-IFN可能有对抗虫卵肉芽肿的炎症反应,减?
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371-374,共4页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