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阴阳五行之性味配伍论方之整体观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阴阳五行运动失常是机体疾病的主要因素。药各俱性味之偏、阴阳五行之属,以阴阳五行为本的药的性味配伍立方,纠正机体阴阳五行运动失常,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亦在对病证的治疗中充分反映其整体观。
作者
王华楠
邓中甲
机构地区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处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43-1244,共2页
Liaon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阴阳五行
性味
配伍
分类号
R226 [医药卫生—中医基础理论]
R289.1 [医药卫生—方剂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8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8
1
杨容青.
中医七情致病若干心理学因素探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4(4):30-32.
被引量:4
2
孙榕.
《内经》和法特点初探[J]
.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249-250.
被引量:12
3
罗洁清.
“和”字词语中“和谐”义项及其文化特征[J]
.社会科学家,2009,24(6):156-158.
被引量:4
4
王新陆,田思胜.
儒家“致中和”思想与中医稳态理论[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9):49-51.
被引量:7
5
李笑宇,王志红.
中医“和法”先秦哲学思想溯源[J]
.中医文献杂志,2011,29(5):32-33.
被引量:10
6
李艳艳,张翠英.
《黄帝内经》“和”思想对原发性肝癌防治的意义[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2):305-308.
被引量:4
7
马杰,徐燕,严骅,尚力,姚洁敏,严世芸.
中医“补偏救弊”与“致中和”哲学思想及“圜道”运动观[J]
.中医杂志,2013,54(12):994-997.
被引量:4
8
毕伟博,崔红生.
张仲景“和”思想面面观[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2):4227-4230.
被引量:11
引证文献
2
1
左媛媛.
中国传统“致中和”思想对中医理论的影响[J]
.中医研究,2012,25(10):7-9.
被引量:4
2
耿彦婷,王欢,宋庆桥,师帅,石晶晶,胡元会.
基于“和”哲学的中医“和”思维探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376-2379.
被引量:14
二级引证文献
18
1
左媛媛,孙永林,赵少钦,吴非,周青.
在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必要性[J]
.中医学报,2014,29(B12):685-685.
2
左媛媛,孙永林,吴非,赵少钦,周青.
中医名词术语文化解析——几个中医术语名义考[J]
.中医学报,2014,29(B12):693-693.
3
王憭瑶,李宣霖,王海峰.
中医学“和”的思想探析[J]
.中医研究,2017,30(6):1-3.
被引量:1
4
崔文澜,郝征.
基于和法辨治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J]
.光明中医,2018,33(14):2022-2024.
被引量:2
5
杨桂元,李敏,刘斐,王知笑,郑江丽,许波群,章海燕,甘卫华.
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现代医学发展的因素分析[J]
.医学与哲学,2019,40(9):78-80.
被引量:1
6
廖林丽,李新宇,彭清华.
目诊理论在临床实践中的中医哲学思维探析[J]
.亚太传统医药,2019,15(11):177-178.
7
刘国民.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2020,24(20):2918-2920.
被引量:3
8
宾东华,李玲,唐宇,王磊,罗丽云,周青,何清湖.
基于中医哲学思维探析龟鹿二仙胶组方及临床运用[J]
.中医杂志,2020,61(17):1559-1561.
被引量:12
9
杨志军,杨秀娟,李硕,宁艳梅,张金保,王燕.
中药学中的中和思想浅析[J]
.新中医,2020,52(21):169-171.
被引量:3
10
何伟,李翠娟,胡勇,佟雅婧.
多元化中医思维培养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实践[J]
.时珍国医国药,2021,32(6):1470-1472.
被引量:10
1
陈海兵.
桂枝甘草汤药效研究[J]
.中医临床研究,2012,4(6):34-34.
被引量:6
2
展照双,王加锋.
《温病条辨》药物性味配伍规律探讨[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2):24-26.
被引量:3
3
赵琰,王庆国,李宇航,牛欣,贾玉森,张冬梅,钟相根.
半夏泻心汤的不同性味配伍对慢性胃溃疡大鼠胃液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J]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4):176-178.
被引量:10
4
郭蕾,郝志.
中药具性味配伍见疗效——张珍玉教授学术经验点滴[J]
.陕西中医,2001,22(5):288-290.
被引量:1
5
赵兴连,周凤梧.
辛甘温热剂补阳功用浅探[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0,0(5):29-33.
6
戴瑶瑶,潘翠群,郭锦晨.
从性味配伍探析桑菊饮组方特点[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1):37-38.
被引量:8
7
黄丽璇.
《内经》“湿淫”治法的性味配伍理论应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5):517-520.
被引量:2
8
王政,周永学.
《伤寒论》中生姜、大枣和甘草联合配伍规律浅析[J]
.现代中医药,2016,36(3):77-79.
被引量:9
9
吴振起,刘光华,王雪峰.
从性味配伍探讨银翘散的组方特点[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5):952-953.
被引量:9
10
王维明,刘元喜.
第二掌骨侧痛点与机体疾病反应的探讨[J]
.抚州科技,1990(2):22-23.
辽宁中医杂志
2005年 第1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