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8-42,共5页
Gansu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2
-
1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
2陆侃如.《屈原评传》[A]..《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C].,.第289、290页.
同被引文献73
-
1张炯.在曲折中开拓广阔的道路——《共和国文学六十年》总序[J].甘肃社会科学,2010(1):25-31. 被引量:1
-
2吉云.楚辞研究一席谈——访汤炳正先生[J].文史哲,1989(5):37-39. 被引量:1
-
3董学文.文学理论研究的科学性问题(五篇)[J].甘肃社会科学,2006(1):3-3. 被引量:2
-
4吴福辉,邵宁宁.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06(1):27-33. 被引量:13
-
5章罗生.聚集“三农”:新世纪报告文学的题材拓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6(2):21-24. 被引量:3
-
6韩伟,王彩凤.哲理散文与散文的哲学意蕴[J].甘肃社会科学,2006(2):25-28. 被引量:2
-
7蔡丽.西部散文与九十年代人文精神——以张承志、周涛、刘亮程、马丽华的散文创作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06(2):29-32. 被引量:2
-
8邵宁宁.关于现代文学杂志研究的方法论思考[J].甘肃社会科学,2006(3):142-145. 被引量:5
-
9丁晓原.文化散文:文化与散文之间的建构(笔谈)[J].甘肃社会科学,2006(5):3-5. 被引量:4
-
10丁晓原.文化散文:历史书写中的历史与“自我”[J].甘肃社会科学,2006(5):6-8.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6
-
1王伟.《楚辞》校证(二十一则)[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99-104.
-
2米晓燕.刘勰论楚辞二题[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6):107-110.
-
3王伟.论闻一多《楚辞校补》[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7(4):37-42.
-
4郭明.浅论《楚辞今注·离骚》注释的特点[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45-47.
-
5冉魏华.论民族主义对近现代楚辞研究的影响[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1(3):61-69.
-
6张海楠.甘肃现代学者韩定山及其作品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1):66-71.
-
1刘敏霞.从边缘到经典:《弗兰肯斯坦》的中国接受史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4(5):46-50. 被引量:1
-
2高磊.张耒研究综述[J].唐山学院学报,2008,21(5):90-94.
-
3魏新强.国内的辛格研究[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2(2):80-81.
-
4张德岁.合作原则研究综述[J].江淮论坛,2009(4):135-140. 被引量:12
-
5马雪洁.沉默的冥想者——诗人朱英诞研究述评[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31(6):18-23. 被引量:1
-
6王新立.近三十年隋唐家族文学研究综述[J].宜宾学院学报,2011,11(4):41-44.
-
7魏莉.中国加拿大文学研究概述[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1):134-138.
-
8卫军英.苏轼研究学术讨论会述略[J].文学评论,1989(2). 被引量:1
-
9张晓宁,王贺英.中国的《雪国》研究[J].日本研究,2005(2):83-88. 被引量:2
-
10郭英剑,刘文霞.纳博科夫研究在中国[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1(2):86-90.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