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发展观察》
2006年第2期32-33,64,共3页
China Development Observation
同被引文献11
-
1李炳坤.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2005(11):4-9. 被引量:94
-
2王平.建设新农村[J].中国改革,2005(12):25-28. 被引量:7
-
3王文秀.因地制宜 率先突破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发展,2006(1):7-9. 被引量:1
-
4徐小青.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认识[J].科学决策,2006(1):11-12. 被引量:10
-
5韩俊.新农村建设四题[J].农村经济,2006(1):3-7. 被引量:47
-
6郑新立.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个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6,27(1):11-15. 被引量:97
-
7马戎,王志刚,李周,曹钰,王慧.建设新农村:中国式道路该如何走[J].人民论坛,2006(01B):19-21. 被引量:5
-
8叶祥松,罗海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农联”模式的集体化之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6(2):49-54. 被引量:11
-
9杜青林.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求是,2006(3):10-13. 被引量:31
-
10林毅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建设科技,2006(6):14-15. 被引量:11
二级引证文献14
-
1田波.关于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0(2):242-242. 被引量:1
-
2蒋和平.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4):2-6. 被引量:3
-
3黄祖辉,张栋梁.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轴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1029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4):90-100. 被引量:14
-
4吴友群,廖信林.新农村建设视角下乡村建设筹资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4(5):30-32.
-
5陶修华,邓柏基,彭俊杰.基于问题与目标双重导向的村庄规划实践与探索——以广州市萝岗区佛塱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26(9):13-16.
-
6李珽.基于分类指导原则的广州市番禺区新农村规划探析[J].规划师,2009,25(B09):79-81. 被引量:1
-
7洪亘伟,刘志强.我国城镇密集地区新农村建设类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12):70-74. 被引量:12
-
8陈润羊.新农村模式分类述评及其对西部新农村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启示[J].开发研究,2011(6):41-44. 被引量:10
-
9李欣.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04-204. 被引量:3
-
10邹薇,池泽新.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综述[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112-116. 被引量:10
-
1杨励.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决策探索,2006(11A):20-21.
-
2张之俭.志愿者的力量[J].新西部,2006(4):54-55.
-
3陈兰洲.着眼“小康+健康”把食品工业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发展乡镇企业食品工业的思考[J].江西食品,2000(1):12-14.
-
4李肖燕.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的思考[J].才智,2010,0(31):216-216.
-
5望海.用激情成就事业——记陕西新世纪工程物资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田[J].西部大开发,2006(2):80-80.
-
6陈哲峰.提升农民的利益点是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点[J].活力,2008(2):37-38.
-
7新世纪工程系列图片报道(七)[J].宁波通讯,2001,0(11):29-29.
-
8刘晓斌.浅析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财政支持策略[J].集团经济研究,2006(04S):32-34.
-
9金明子,杨绍臣,郑忠富.农村金融环境与新农村建设适应性问题研究[J].吉林金融研究,2006(3):15-16. 被引量:1
-
10甘丰录.三年建设 百年长兴——中船集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路小彦谈长兴造船基地一期工程[J].船舶经济贸易,2008(6):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