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8,共2页
Statistics & Decision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71047)
同被引文献42
-
1龙如银.资源外部性与矿业城市补偿机制探讨[J].中国软科学,2005(3):150-154. 被引量:23
-
2穆东,杜志平.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评价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5):106-113. 被引量:68
-
3曹兴,石中华.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企业技术委托开发道德风险防范研究[J].系统工程,2005,23(11):85-90. 被引量:6
-
4于志明,孙宋芝.资源型产业城市发展规律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6(3):64-67. 被引量:11
-
5原振雷,薛良伟,宋锋,常秋玲,王永哲.鲁尔模式对河南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启示[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6,26(2):11-15. 被引量:3
-
6张浩,丁明智.对地方政府竞相出台外资优惠政策的博弈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5):103-104. 被引量:2
-
7秦超.吸引外资与产业扶持政策的动态博弈分析[J].财贸研究,2006,17(3):15-20. 被引量:5
-
8徐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风险评估[J].统计与决策,2007,23(4):112-114. 被引量:4
-
9刘助仁.国外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及其启示[J].求索,2007(8):21-23. 被引量:4
-
10OLSON M Jr.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 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引证文献6
-
1安立仁,陈磊,张桃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4):1-2. 被引量:1
-
2李柏洲,薛凌.产业共生与资源型城市协同发展[J].求索,2008(5):5-7. 被引量:4
-
3王中昭.产业协调中政府资源配置激励与企业利益博弈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0-12.
-
4顾恩国,秦文钊,张梅娜.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1):113-117. 被引量:1
-
5江书剑,聂元昆.云南省资源型产业的演进及启示[J].宿州学院学报,2014,29(10):30-34.
-
6顾恩国,秦文钊,安树庭.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及混沌控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2):127-132.
二级引证文献6
-
1何娣.宁镇扬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策略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09(9):136-139. 被引量:4
-
2王素军.资源型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甘肃社会科学,2010(4):82-85. 被引量:4
-
3王婷,庄小云.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供应链金融结构模式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16):121-123.
-
4董积生.甘肃省提升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路径探索——以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为目标[J].开发研究,2013(5):26-30.
-
5郑季良,陈春燕,王娟.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46-52. 被引量:2
-
6顾恩国,秦文钊,安树庭.资源型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分析及混沌控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2):127-132.
-
1刘守英.土地制度改革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大推手[J].中国合作经济,2011(7):7-8. 被引量:2
-
2彭迪.东莞大众社工——“飞哥”[J].社会与公益,2012,3(11):65-65.
-
3袁方.应当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J].农村经济,2010(5):29-32. 被引量:2
-
4柏应征.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企业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科协论坛,2005,20(9):45-46.
-
5张邦辉,王琪.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保障农民工的利益[J].经济前沿,2006(11):53-57.
-
6王凤双,刘春学.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土地制度的得失与启迪[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1):40-42.
-
7中国或将吃掉全球排放限额[J].现代经济信息,2011(11):71-73.
-
8贾永德.我国电力市场营销的研究[J].科技风,2011(20):64-64.
-
9柏应征.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中流砥柱——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与思考[J].企业科协,2005(9):29-31.
-
10魏珺.细水长流地经营[J].信息方略,2008(8):6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