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1-124,共4页
Academic Monthly
参考文献4
-
1特里·伊格尔顿 文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72页.
-
2《本馆条例》,载《申报》,1872-04-30
-
3朱自清编:《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影印本),第2—3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
4胡适.《谈新诗》[J].星期评论,1919,.
共引文献37
-
1张桃洲.析分与整合:百年新诗形式探索的非线性梳理[J].社会科学辑刊,2004(4):143-148. 被引量:1
-
2谢冕.论中国新诗[J].文学评论,2002(3):100-111. 被引量:16
-
3梁刚.朱光潜与胡适的新诗理论之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64-70.
-
4罗岗.翻译的“主题”与思想的“主体”——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视角[J].文艺理论研究,2005(2):2-14. 被引量:7
-
5张介明.“别把世界当回事!”——评米兰·昆德拉的《雅克和他的主人》[J].当代外国文学,2005,26(3):19-27.
-
6蓝棣之.论社会、历史对新诗形式演变的影响[J].文艺研究,2005(8):43-47.
-
7许霆.中国新诗发生与现代媒体[J].江海学刊,2006(1):193-198.
-
8姜异新.20世纪中国文学参与文化启蒙的策略演进[J].文艺理论研究,2006(1):2-14. 被引量:6
-
9罗良清,格明福.意识形态:从阿尔都塞到伊格尔顿[J].南京社会科学,2006(8):30-34. 被引量:1
-
10伍明春.论“新诗”观念的塑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93-97.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0
-
1周笃文.张伯驹先生与北京的诗钟活动[J].东北史地,2003,0(10):25-26. 被引量:3
-
2方长安.中国新诗的传播与生产(专题讨论)——传播与新诗现代性的发生[J].学术月刊,2006,38(4):118-121. 被引量:2
-
3唐吟方.陈声聪与“茂南小沙龙”[J].收藏.拍卖,2008(7):88-93. 被引量:1
-
4吴思敬.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J].文艺研究,2010(3):35-42. 被引量:22
-
5庄素娥.艺术家与富绅——从高剑父和伍德彝的关系谈起[J].美术学报,2012(1):24-38. 被引量:2
-
6林木.从兰亭修禊到文人雅集—对中国绘画史一个母题的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3(11):75-82. 被引量:6
-
7陈太胜.译名与诠释——重审闻一多的格律诗理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2):96-100. 被引量:1
-
8李遇春,戴勇.民国以降旧体诗词媒介传播与旧体诗词文体的命运[J].文艺争鸣,2015(4):69-81. 被引量:11
-
9毛翰.闻一多与中国新诗格律化[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20,34(1):23-29. 被引量:1
-
10叶澜涛.论中国现代美术组织的发展历程--以现代画家诗人的诗词创作为视角[J].文化艺术研究,2020,13(1):145-154. 被引量:1
-
1田琳艳,向建.唐诗的现代传播策略研究[J].读天下,2016,0(12):211-211.
-
2张颐武.走向“后寓言”时代[J].上海文学,1994,0(8):74-80.
-
3李小平.互生共长的长青藤与参天大树——从文学作品改编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现代传播之电影[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60-65. 被引量:2
-
4方彧.民间文学现代传播新形态初议[J].民族文学研究,2009,27(2):124-129. 被引量:14
-
5孟悦.隐喻与小说的表意方式[J].文艺研究,1987(2):58-65. 被引量:5
-
6张素玫.《傲慢与偏见》的现代传播与重新塑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23(6):102-107.
-
7陶德宗,陶兰.巴蜀诗坛三老与海峡两岸诗歌交流[J].中外诗歌研究,2015(4):30-31.
-
8卢如华.古人总动员笑侃五千年——从《古人口述自传》看网络时代文史知识的现代传播[J].新教育(海南),2010(8):63-63.
-
9王昌忠.论新时期诗歌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原则的综合[J].新疆社科论坛,2012(3):91-93.
-
10梁笑梅.中国新诗发生期新诗集序的媒介价值[J].中外诗歌研究,2009(3):32-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