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简论——以环太湖史前的食物结构变化为例
被引量:3
出处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Agricultural Archaeology
参考文献25
1 Brian Hayden,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Stone Age: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s among Hunter- Gatherers, Current Anthropolegy Vol.22,No,5,October,1981.
2 陈淳.《稻作、旱地农业与中华远古文明发展的轨迹》,《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
3 张光直.《中国东南海岸的“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A]..《中国考古学论文集》[C].三联书店,1999年..
4 断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文物出版社,2003年.
5 张明华.《罗家角遗址的动物群》[A]..《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C].文物出版社,1981年..
6 黄文几.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遗骨的鉴定[J] .考古,1978(4):241-243. 被引量:12
7 黄象洪.《常州圩墩新石器时代遗址第四次发掘出土的动物遗骸研究》,见:上海市自然博物馆编.《考察与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
8 黄象洪.《崧泽遗址中的人类和动物遗骸》[A]..《崧泽》[C].文物出版社,1987年..
9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泉山》,文物出版社,2001年.
10 吴建民.龙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遗骸的初步鉴定[J] .东南文化,1991(Z1):179-182.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45
1 宋建,洪雪晴.上海马桥遗址古环境探析[J] .考古,1999(8):81-85. 被引量:13
2 严文明.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J] .考古,1997(9):71-76. 被引量:36
3 王开发,张玉兰,蒋辉,叶志华.崧泽遗址的孢粉分析研究[J] .考古学报,1980(1):59-66. 被引量:22
4 周本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的动物骨骸[J] .考古学报,1981(3):339-347. 被引量:56
5 孙维昌,姜泉生.上海市松江县广富林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探[J] .考古,1962(9):465-469. 被引量:27
6 黄宣佩.上海市青浦县崧澤遗址的试掘[J] .考古学报,1962(2):1-29. 被引量:14
7 汪济英.良渚黑陶又一次重要发现[J] .文物,1956(2):25-28. 被引量:4
8 李珍,封卫青,杨振京.上海马桥遗址孢粉组合及先人活动环境分析[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7(2):69-75. 被引量:7
9 袁靖.试论中国动物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J] .江汉考古,1995(2):84-88. 被引量:6
10 袁靖.研究动物考古学的目标、理论和方法[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1995(1):59-68. 被引量:18
共引文献176
1 刘文强.石峁立鸟陶器源流追溯[J] .形象史学,2020(2):212-241. 被引量:4
2 孟鑫.有关陶寺遗址竹鼠遗存的若干问题[J] .三代考古,2021(1):201-215.
3 张兴香,李雍,吴晓桐,宋艳波,栾丰实,薛新明,金正耀.黄河流域出土龙山时期扬子鳄骨板的多种同位素分析[J] .人类学学报,2021,40(1):75-86. 被引量:9
4 郭荣臻.动物遗存视域下郑州地区史前农业演进过程研究[J] .洛阳考古,2023(3):47-60.
5 韩莹莹,戴玲玲.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末期江淮东部地区的生业研究[J] .南方文物,2023(1):170-177. 被引量:1
6 张国文,甘恢元,林留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生计方式研究[J] .南方文物,2023(1):161-169. 被引量:1
7 董宁宁,朱旭初,雷少.浙江宁波镇海鱼山、乌龟山遗址动物遗存研究[J] .南方文物,2022(6):161-170.
8 王华.考古材料所见仰韶时代家猪饲养的季节性[J] .东方考古,2022(1):188-199.
9 陶大卫.生物考古资料所见中原地区早期农业进程[J] .东方考古,2020(1):195-204.
10 崔天兴.《周礼》中“圭璧”“璧琮”的矛盾记载及其考古学考察[J] .大连大学学报,2022,43(1):47-53.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132
1 严文明(口述),韩建业(整理).《石家河发现与研究》序言[J] .江汉考古,2021(1):3-4. 被引量:1
2 赵东升,水涛.从三峡地区史前考古遗址分布看人类生存与环境的关系[J] .科学通报,2008,53(S1):112-120. 被引量:5
3 唐领余,沈才明,LIUKan-bin.长江上游地区18Ka以来的植被与气候[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22(S1):1-4. 被引量:7
4 刘正刚.明清闽粤赣地区虎灾考述[J] .清史研究,2001(2):120-124. 被引量:13
5 吴滔.关于明清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灾荒发生的初步研究[J] .农业考古,1999(3):285-288. 被引量:8
6 王业键,黄莹珏.清代中国气候变迁、自然灾害与粮价的初步考察[J]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1):5-20. 被引量:49
7 廖楚平.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3):107-110. 被引量:1
8 邹逸麟.明清流民与川陕鄂豫交界地区的环境问题[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0(4):62-69. 被引量:30
9 谭其骧.中国文化的时代差异和地区差异[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8(2):4-13. 被引量:73
10 严钟奎.论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7(3):32-39.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25
1 姜岩.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J] .中国科技纵横,2018,0(14):239-240.
2 梅雪芹.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 .史学月刊,2009(6):17-38. 被引量:25
3 蓝鸥.2008年中国经济史研究总论述评[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2):115-122.
4 曹守亮,曹小文.唯物史观与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发展[J] .史学理论研究,2010(1):21-30. 被引量:1
5 朱丽东,冯义雄,叶玮,王天阳,李凤全,李黎霞.良渚时期文化发展与海平面变化[J]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121-128. 被引量:10
6 赵九洲.试评《什么是环境史》——兼谈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若干问题[J] .中国农史,2010,29(4):123-127. 被引量:2
7 史辰羲,莫多闻,李春海,刘斌,毛龙江,李明霖.浙江良渚遗址群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 .地学前缘,2011,18(3):347-356. 被引量:21
8 潘晟.礼仪、习俗与气候变迁和环境演变关系的思考[J] .江汉论坛,2011(8):86-89.
9 李文丽,赵越云.自然、人与社会的动态平衡模式:环境史研究的一种可能[J] .沧桑,2013(3):106-108.
10 薛辉.文献计量学视野下大陆地区环境史研究现状与展望(2000-2013)——基于CSSCI的统计和分析[J] .保山学院学报,2015,34(1):8-20. 被引量:4
1 庄治国.环境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研究[J] .低碳世界,2017,0(11):16-17. 被引量:2
2 程思亮,郑宝清.论人类与环境的和谐[J] .消费导刊,2007,0(11):244-244.
3 闫增利.论环境与和谐[J] .考试周刊,2012(13):195-195.
4 “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我国农业生态系统承载力及粮食安全”项目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 .中国科技信息,2013(7):8-8.
5 张宏文.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之管见[J] .中国畜牧杂志,2008,44(14):21-24. 被引量:1
6 王孝哲.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0(2):1-5.
7 刘仰.并非无聊的研究——放屁让全球变暖?[J] .教师博览(上旬刊),2008(2):29-29.
8 孙嘉绵.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J] .环境保护,1985,13(3):2-3.
9 冯灿明,张文军.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例谈[J] .江西教育科研,2001(12):40-42.
10 赵解春,吕国华,山下市二.日本农田污染防治法及镉污染风险分析[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4(6):128-132.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