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 新发展——药用植物和传统药物研究展望
被引量:1
出处
《广西医学》
CAS
2006年第6期781-782,共2页
Guangxi Medical Journal
同被引文献14
-
1张明生,杨永华,谢波,殷召静.药用植物生物技术与药材质量标准研究方法[J].中草药,2005,36(3):321-325. 被引量:7
-
2周俊,杨崇仁.植物化学进展及在我国的研究状况[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4,9(2):129-133. 被引量:6
-
3严春艳,于荣敏.植物生物转化技术与中药活性化合物研究[J].食品与药品,2005,7(10A):4-8. 被引量:7
-
4黄璐琳,胡尚钦,杨晓.药用植物生物工程研究进展Ⅰ.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J].中草药,2006,37(4):486-491. 被引量:9
-
5蒙爱东.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06,28(6):789-791. 被引量:5
-
6陈士云,侯嵩生.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抗癌药物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01).
-
7赵寿经.生物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前景[J].特产研究,1999,21(2):56-59. 被引量:4
-
8陈敏,王和勇,廖志华,孙敏.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药用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0,12(3):98-102. 被引量:23
-
9朱红,王昊.红豆杉资源的生物工程研究新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1):95-97. 被引量:9
-
10胡之璧.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中的应用前景[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2,2(1):1-3. 被引量:13
二级引证文献6
-
1尹大保,杨世海.黄蜀葵毛状根培养体系的建立及次生代谢产物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3357-3360. 被引量:2
-
2李银,王凤林,李书慧,吴立军.黄瑞香愈伤组织培养及其二次代谢产物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3):199-201. 被引量:11
-
3高洁,李兴林,张黎明,肖天剑.基于植物p53保守序列构建RNAi的DNA片段方法[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10,25(3):19-22.
-
4姚庆收,姜吉刚,武玉永,梁乘榜.培养基种类对花生毛状根株系生物量和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报,2014,30(5):174-178. 被引量:4
-
5高媛,刘宇峰,宋淑敏,姬妍茹,杨庆丽,张正海.组培技术提高白背三七试管苗中总黄酮含量[J].生物技术进展,2016,6(6):469-474.
-
6秦贵平.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反刍动物瘤胃发酵及甲烷产生的影响[J].畜牧业环境,2022(10):63-64.
-
1冯高闳.淫羊藿的研究展望[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2,4(2):30-32. 被引量:1
-
2吕维柏.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研究展望[J].中医杂志,1992,33(9):49-51. 被引量:15
-
3余安胜,赵英侠,严振国,宋慧君,袁顺兴.21世纪“穴位”的形态研究展望[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S1):1-2. 被引量:10
-
4孙增涛.支气管哮喘的新概念及中医药研究展望[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6,15(2):46-47. 被引量:5
-
5吴敏,李萍.21世纪中医药学研究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3):176-178. 被引量:5
-
6肖培根,陈士林.中药鉴定学的研究展望[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8).
-
7李惠明,金益强.中医药微量元素研究展望[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0,10(1):7-8. 被引量:6
-
8逵应坤,孟凡业.中药现代化研究展望[J].国医论坛,2000,15(6):46-47. 被引量:2
-
9丁西满,丁平.临床药学研究展望[J].药学进展,1992,16(2):82-86.
-
10温海,廖万清.真菌病的研究展望[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35(5):334-3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