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刑事和解的可行性理论分析
被引量:
3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妥善解决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为此必须加强对冲突解决方式的探索和研究。刑事和解作为一项旨在恢复被犯罪行为所造成的破坏,通过沟通、赔偿最终解决刑事纠纷的机制,为我们多元化处理轻微刑事案件带来了一种新思路。
作者
甄贞
陈静
机构地区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出处
《人民检察》
北大核心
2006年第07X期10-12,共3页
People's Procuratorial Semimonthly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可行性
轻微刑事案件
社会主义
社会纠纷
社会矛盾
社会秩序
冲突解决
犯罪行为
多元化
分类号
D925.2 [政治法律—诉讼法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256
引证文献
30
二级引证文献
69
参考文献
3
1
陈兴良.刑事法治视野中的刑事政策[A].陈兴良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检讨[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2
蔡道通.中国刑事政策的理性定位[A].陈兴良主编.中国刑事政策检讨[C].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3
黄京平,刘中发,张枚.
暂缓起诉的法理基础与制度构建——兼论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适用暂缓起诉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11(5):55-63.
被引量:42
二级参考文献
30
1
薛涛,李树元.
慎思暂缓起诉在我国的适用[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109-111.
被引量:2
2
张年庚.
关于“暂缓起诉”制度的思考[J]
.现代法学,1991,13(2):32-34.
被引量:5
3
张泽涛.
规范暂缓起诉——以美国缓起诉制度为借鉴[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3):62-68.
被引量:35
4
沈元春.
非刑罚化之中国的选择与适用[J]
.理论月刊,2005(8):106-107.
被引量:5
5
徐震.
论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的构建[J]
.法制与社会,2008(1).
被引量:1
6
邱永文.
暂缓起诉制度的构建[J]
.理论界,2005(12):108-109.
被引量:2
7
周恩强,李文中.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适用问题[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82-84.
被引量:2
8
宋玉红.
论刑事犹豫制度在未成年犯罪中的运用[J]
.理论导刊,2006(2):60-62.
被引量:3
9
兰耀军.
论附条件不起诉[J]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6,24(5):121-129.
被引量:40
10
任华哲,沈波.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缓起诉制度之构建[J]
.江汉论坛,2006(9):141-143.
被引量:2
共引文献
44
1
于飞.
暂缓起诉制度问题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9):108-110.
2
高琦.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131-134.
被引量:3
3
张泽涛.
规范暂缓起诉——以美国缓起诉制度为借鉴[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3):62-68.
被引量:35
4
沈元春.
非刑罚化之中国的选择与适用[J]
.理论月刊,2005(8):106-107.
被引量:5
5
徐震.
论暂缓起诉制度在我国的构建[J]
.法制与社会,2008(1).
被引量:1
6
孙文红,王振峰.
刑事政策视野中的司法理念[J]
.政法论坛,2005,23(4):165-176.
被引量:3
7
周恩强,李文中.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适用问题[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82-84.
被引量:2
8
宋玉红.
论刑事犹豫制度在未成年犯罪中的运用[J]
.理论导刊,2006(2):60-62.
被引量:3
9
吴茜.
论侦查阶段的“诉讼分流”制度[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7(6):51-54.
被引量:4
10
杜岩霞,张雍.
我国暂缓起诉制度的立法设计初探[J]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2):75-77.
同被引文献
256
1
冯神花.
和谐社会中的刑事和解制度理念及其适用[J]
.法制与社会,2006(22):46-48.
被引量:8
2
孙昌军,陈炜.
试论英国公司法人犯罪法律价值观念的新变化[J]
.现代法学,1999,21(2):116-120.
被引量:22
3
马克昌.
刑事责任的若干问题[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5):49-54.
被引量:21
4
李猛.
论抽象社会[J]
.社会学研究,1999(1):3-30.
被引量:175
5
苏力.
再论法律规避[J]
.中外法学,1996,8(4):12-18.
被引量:42
6
国家森.
中国控辩协商制度研究——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之探讨[J]
.法学论坛,2004,19(6):98-110.
被引量:17
7
邓晓霞.
试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价值[J]
.法商研究,2002,19(4):130-134.
被引量:24
8
刘星.
重新理解法律移植——从“历史”到“当下”[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24-36.
被引量:84
9
刘志成,熊明.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和解不诉探讨[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1):85-90.
被引量:23
10
张旭.
关于刑事责任的若干追问[J]
.法学研究,2005,27(1):97-110.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30
1
汤道刚.
构建和谐社会要重视刑事当事人与相关利益人的关系平衡——倡导以人为本的刑事和解文化[J]
.北京社会科学,2006(S1):108-112.
被引量:2
2
徐尉.
浅议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性——以罗尔斯正义论为视角[J]
.商,2012(10):130-130.
3
汤道刚.
保障刑事被害人的优化选择——倡导刑事和解的犯罪学思考[J]
.法制与社会,2008(11):6-7.
被引量:1
4
李卫云.
浅析刑事和解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J]
.法制与社会,2008(33):65-66.
5
黄京平.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刑法学新思维[J]
.法学家,2007(1):45-50.
被引量:12
6
陈卫东,刘计划.
刑事程序法治进程中的理论新进展[J]
.法学家,2007(1):85-89.
7
肖仕卫.
西方话语下中国恢复性司法模式之构建:现实处境与可能进路[J]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7,21(1):37-41.
8
肖仕卫.
刑事法治的“第三领域”: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结构定位与功能分析[J]
.中外法学,2007,19(6):721-734.
被引量:34
9
黄秋生,姚石京.
刑事和解的内涵与法律定位再探[J]
.人民检察,2008(4):51-54.
被引量:2
10
荣晓红.
试析如何构建我国刑事调解制度[J]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8,21(3):83-87.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69
1
彭昕.
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实践困境与调适方向[J]
.民间法,2021(1):76-92.
2
梁晶蕊.
公安刑事侦查中和解面临的问题及配套措施[J]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3):29-34.
被引量:1
3
高永刚,王超.
论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J]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1):67-69.
被引量:1
4
徐光华.
刑事和解的刑法文化考察[J]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2(2):156-168.
5
刘沛谞,杨毅伟.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价值定位:宽严并用、宽优于严[J]
.东方法学,2008(3):131-139.
被引量:3
6
梁晶蕊.
刑事和解及其在公安侦查中的运用[J]
.公安研究,2008,0(3):46-51.
被引量:4
7
汤道刚.
北京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经验性分析与启示[J]
.法制与社会,2008(25):270-271.
8
徐军.
刑事和解制度与检察权的运用[J]
.中国司法,2007(12):90-92.
被引量:1
9
刘沛谞.
出罪与入罪:宽严相济视阈下罪刑圈的标准设定——一个基于实证范例的考察[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1):10-16.
被引量:25
10
关今华,关山虹,吴强.
“赔钱赎刑”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追问与考察[J]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22(2):85-92.
被引量:3
1
李娜,冀永生.
刑事和解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
.人民检察,2009(3):37-40.
被引量:4
2
周洪江.
和谐社会下的平和司法理念[J]
.法制与社会,2008(14):116-117.
3
邹倩,陈绪强.
试析恢复性司法制度在中国的构建[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S1):80-84.
4
邓俊杰,王鑫.
刑事和解制度的功能与价值分析[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1(8):39-40.
5
叶胜男,孙志华.
检察机关对刑事和解程序的参与[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09(4):165-166.
被引量:1
6
赵清文.
制度建设的正规化与冲突解决方式的多样化——一种与中国实际相适应的法治模式[J]
.甘肃理论学刊,2004(3):23-26.
7
黄丽.
略论国际商事仲裁与法治的互动[J]
.北京仲裁,2004(2):72-79.
8
莫非,吴乐乐,于艳丽.
附条件不起诉案件实证研究[J]
.中国检察官,2016(13):74-76.
被引量:1
9
张艳红,陈宇晴.
德国调解法的介绍及启示[J]
.怀化学院学报,2014,33(10):70-75.
10
余均,高翔.
如何提升劳动争议多元化处理实效——衢州市柯城区开展劳动争议多元化处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浙江),2013(2):42-43.
人民检察
2006年 第07X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