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7-97,73,共2页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参考文献1
-
1博客中国,网上直播预告.《2005年,博客哪里去》,http://blogchina.com,2004-12-31.
同被引文献207
-
1刘文宁.新闻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J].新闻与写作,2013(2):9-10. 被引量:6
-
2宋双峰.什么是“博客”[J].中国记者,2004(10):81-81. 被引量:6
-
3韩克庆,吴忠民.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方式及其影响[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87-90. 被引量:13
-
4钱晓文.网络电视对传媒运作方式的潜在影响[J].新闻记者,2005(6):13-15. 被引量:7
-
5杨慧琼.从议程设置理论解析网络受众的传播地位——以媒介事件马加爵入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2(2):35-39. 被引量:6
-
6张允若.对“第四媒介说”的再质疑[J].当代传播,2005(5):28-30. 被引量:2
-
7戴晓蓉.网络新闻专题报道方式探析[J].当代传播,2005(5):105-107. 被引量:8
-
8陈欣新.网络时代的传媒管理制度[J].国际新闻界,2005,27(5):51-54. 被引量:5
-
9周文.论网络时代的家庭教育[J].新闻界,2005(5):124-125. 被引量:4
-
10畅榕,丁俊杰.数字时代新闻传播的特征[J].当代传播,2005(6):51-52. 被引量:7
引证文献17
-
1刘辉,陈孟娴,杨磊.教育博客发展的文化视角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7(7):15-18. 被引量:2
-
2李俊婷.试论新媒体时代微博新闻评论撰写者的应有之义[J].东南传播,2013(12):91-92.
-
3白云.中国博客:专业化研究进程的展开——2006年博客研究综述[J].新闻知识,2007(2):33-35. 被引量:4
-
4李良荣,赵智敏.2006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新闻大学,2007(1):1-8. 被引量:2
-
5华汝国.2005—2007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状况综述——以七种新闻传播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依据[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1):5-10. 被引量:4
-
6徐杨阳.博客——网络草根文化的功能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4):120-124. 被引量:5
-
7白贵,肖雪.博客新闻评论的特征及功能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4):114-118. 被引量:11
-
8张楠.论博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9):30-31. 被引量:6
-
9田洁,王永华,张鹏.图书馆员开放的“私人房间”——我国图林博客个性化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2):28-30. 被引量:4
-
10郝艳艳,李金亮.小议体育博客的传播功能[J].贵州体育科技,2009(1):33-35.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43
-
1付玉辉.拓展媒介融合时代新媒体传播学的研究领域——2008年我国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09,31(1):16-19. 被引量:16
-
2韩志方.网络环境下大众阅读方式研究[J].东南传播,2008(11):83-84. 被引量:5
-
3周鹏.浅议如何利用网络博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8):16-17.
-
4李俊婷.试论新媒体时代微博新闻评论撰写者的应有之义[J].东南传播,2013(12):91-92.
-
5田恩庆,倪腊贵.体育博客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4):42-44. 被引量:2
-
6倪腊贵,田恩庆.论体育博客的特征及其传播优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2):32-33. 被引量:6
-
7李良荣,李彩霞.2007年中国新闻学研究回顾[J].新闻大学,2008(3):18-28. 被引量:4
-
8邱戈.中国传播学新媒体研究理论的焦虑[J].当代传播,2009(2):28-31. 被引量:9
-
9王强,许建礼,吴霄.基于中国知网的《西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网络传播统计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29(3):374-378. 被引量:15
-
10王梦圆,孙李银,黄涓,黄家驱.新浪网对美国救市报道的内容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210-211.
-
1期刊网络化的四点建议[J].新华文摘,2010(15):169-169.
-
2胡政平.期刊网络化的四点建议[J].新闻世界,2010(11):1-1.
-
3罗昕,丛挺.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实证研究——以武汉大学大学生为例[J].出版广角,2013(07X):8-11. 被引量:14
-
4宋歌.“红人馆”成就“红人”梦[J].风采,2007,0(7):204-204.
-
5古福.提供自出版服务的Tactilize[J].互联网周刊,2012(23):21-21.
-
6王湘宁.3G:手机报发展的助推器[J].新闻与写作,2009(4):44-45. 被引量:3
-
7王敬稳,陈春英,曹彩英,苏桂兰,杨志成,安平.“博客”现象及其对图书馆的启示[J].情报杂志,2003,22(4):90-91. 被引量:82
-
8蒋彤铭.论博客现象与中国公民新闻的兴起[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5).
-
9刘赜宇.博客现象及其在图书馆中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07(12):84-85. 被引量:1
-
10徐晓波.论博客现象及其技术基础和传播特性[J].学习月刊,2006(12):16-17.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