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欧亚知识传统中“中国文明复兴”的不同面相——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反驳 被引量:4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China's Revival": A Refutation to "China Threat"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支撑"中国威胁论"的知识论据,是来源于西方的历史实践与经验总结,它认为大国财富的增长必将产生军事影响,大国在"崛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以暴力方式颠覆既有的世界秩序。但传统欧洲(西方)国家体系与东亚国家体系在结构上迥然不同,前者一向大国林立而且相互竞争,后者长期以中国为中心形成封贡关系。它使欧洲和东亚世界在处理体系内部关系方面,形成了差别明显的经验传统,特别是对暴力的认知与运用上,两者有着不同的历史演进路径。这种历史经历仍然深刻影响着不同区域国家对大国"崛起"问题的感受和认识。中国文明复兴必须置于东亚国家体系的历史传统中,才能得到合适的理解与对待。 Arguments supporting the so-called concept of 'China threat' are rooted in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experiments of the West. They deem that the increase of wealth will necessarily results in the strengthening of military capacity; an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ising, a power will inevitably challenge established world order by means of violence. However, there is a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European state system and that of East Asian's in terms of structure. The former was characterized by fierce competition among powers, while the latter had a long history of tribute paying with China as a centre. Owing to this, the two continents formed their own distinctive tradition of tackling relations within the system respectively, especially on the cognition and use of violence.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s of the two are quite different, and up-to-date, still have deep influences on the ideas of 'rising of a power'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world. The revival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could only be properly understood and dealt with by regarding it in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of East Asia system.
作者 程亚文
出处 《欧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9,共17页 Chinese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日鹰派高官抗议中国干预参拜靖国神社”.《联合早报》,2006年4月3日.
  • 2“我国2004年GDP总量世界排名第六位”.参见http://www.gov.cn,登录于2005年12月20日.
  • 3“世界热议中国GDP排名 专家认为要冷静看待”,《环球时报》,2006年1月27日.
  • 4[美]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年版,第540页,第543页.
  • 5“美国防部发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转移战略重点”.参见http://www.xinhuanet.com,登录于2006年2月4日.
  • 6“外电评美防务评估报告:将中国视为最大潜在对手”.参见http://www.people.com.cn,登录于2006年2月5日.
  • 7[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蒋葆英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第19页,第484页.
  • 8[日]梅棹忠夫.《何谓日本》.杨芳玲译.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 9明居正.《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转变:一八四○-一九一一》.许介鳞主编.《中国与东亚—廿一世纪的课题》.台北:台湾大学日本综合研究中心,1998年版,第41—42页.
  • 10陈剑锋.《文化与东亚、西欧国际秩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二级参考文献32

  • 1李德志.觊觎、鸦片、炮舰──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华侵掠的三个历史阶段[J].史学集刊,1994(2):38-42. 被引量:1
  • 2伯尔考维茨.中国通与英国外交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 3.诗经·小雅·北山[Z].,..
  • 4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 5朱雍.不愿打开的中国大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 6.《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二辑[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44~60页.
  • 7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 8..《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0..,,..第1127-1128页..
  • 9..《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1..,,..第1173页..
  • 10..《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卷32..,,..第1191页..

共引文献44

同被引文献86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2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