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比较研究
被引量:
8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认为中原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在促进中部崛起中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并从综合实力、三大需求、经济外向度、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以及区位优势、科教资源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以及强化区域优势、提升核心城市辐射力、推进科技教育进步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作者
吴海峰
柏程豫
机构地区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农经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出处
《学习与实践》
2006年第11期28-33,共6页
Study and Practice
关键词
中部崛起
中原城市群
武汉城市圈
区域比较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32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9
参考文献
2
1
柏程豫,沈玉芳.
“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05(11):60-63.
被引量:4
2
朱铁臻.
城市圈崛起是城市化与地区发展的新趋势[J]
.南方经济,2004,33(6):5-7.
被引量:13
二级参考文献
2
1
先将外商直接投资按当年汇率(人民币对美元8.275:1)换算成亿元,再求比重.
2
高炜宇.
关于上海经济下一步发展的思考[J]
.上海综合经济,2002(9):13-16.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5
1
王碧峰.
我国城市经济圈问题讨论综述[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25(2):74-78.
被引量:5
2
王兆辉.
不同区位城市化模式的选择与可持续发展——以西部地区为例[J]
.宁夏社会科学,2005(3):72-75.
被引量:1
3
王强,伍世代.
基于SOM神经网络的城市圈内部差异性探究——以厦漳泉城市圈为例[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7-22.
4
甘德安,毛蓉,张博.
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现实、特征、理念与对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22-26.
被引量:5
5
姚硕.
武汉与上海经济发展水平的比较[J]
.中国统计,2008(5):53-54.
6
董洁芳,邓椿.
中心城市在城市经济圈发展中的功能研究[J]
.科技和产业,2008,8(6):55-58.
被引量:9
7
郭荣朝,苗长虹,顾朝林,张永民.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演变机理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4):657-662.
被引量:8
8
杨龙,郑春勇.
城市圈在国内区域治理中的作用[J]
.理论探讨,2011(1):27-31.
被引量:3
9
张平,李秀芬.
基于分工理论的城市圈层级结构——兼论甘肃省城市圈的构建[J]
.城市问题,2010(12):23-27.
被引量:1
10
董洁芳.
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集群发展中的功能研究[J]
.运城学院学报,2013,31(4):14-16.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
32
1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赵保佑,王建国.
支持中原崛起的财政政策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1(21):21-45.
被引量:3
2
方亚飞,谢晓云.
从“囚徒困境”走向“智猪博弈”——关于武汉城市圈博弈策略的理性思考[J]
.党政干部论坛,2005(2):16-17.
被引量:3
3
范文韬.
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68-68.
被引量:8
4
赵伟.
中心城市功能与武汉城市圈发展[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8(3):300-305.
被引量:30
5
李有恒.
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在建设武汉城市圈中的重要作用[J]
.学习与实践,2005(7):19-21.
被引量:1
6
柏程豫,沈玉芳.
“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经济发展现状的对比分析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05(11):60-63.
被引量:4
7
彭荣胜.
中部崛起“龙头”之争及国家区域政策选择[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22(11):5-7.
被引量:2
8
刘水林,雷兴虎.
论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理念[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13-18.
被引量:15
9
谢守红,罗红梅.
我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J]
.城市问题,2006(2):64-67.
被引量:9
10
曹骥赟,吴老二.
城市圈可接近性与城市经济增长——以珠三角、武汉城市圈为例[J]
.开放导报,2006(3):75-79.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8
1
童中贤,熊柏隆,肖琳子,田高平.
长株潭城市群转型后的中心城市选择[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25(4):7-13.
被引量:7
2
熊智伟.
环鄱阳湖经济圈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
.宜春学院学报,2007,29(3):71-74.
被引量:1
3
甘德安,毛蓉,张博.
武汉城市圈建设的现实、特征、理念与对策建议[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1):22-26.
被引量:5
4
杜庆霞.
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功能定位及其整合思路[J]
.工业技术经济,2010,29(9):32-35.
被引量:1
5
吴海峰.
中原经济区城镇化战略格局探讨[J]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1(4):86-89.
被引量:2
6
吴海峰.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全国战略意义分析[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3,15(3):41-45.
被引量:3
7
杨洋,方欣欣.
皖江城市带与中原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比较[J]
.怀化学院学报,2018,37(6):41-44.
8
冯晓玲.
中原城市圈协同发展与结构调整[J]
.经贸实践,2016(14).
二级引证文献
19
1
何笑.
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其江西的模式选择[J]
.新余高专学报,2008,13(1):6-9.
2
王世红,刘嗣明.
基于区域制度移植视角的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研究[J]
.学习与实践,2008(9):42-46.
被引量:3
3
曾万涛.
长株潭城市群研究综述[J]
.城市,2008(10):48-53.
被引量:12
4
朱有志,童中贤.
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城市作用分析——基于大长沙都市区整合的视角[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21-25.
被引量:8
5
朱杰堂.
中原城市群的突出问题与对策建议[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2):77-80.
被引量:6
6
童中贤,肖琳子.
将长沙打造成“3+5”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构想[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27(3):21-26.
被引量:1
7
于晶.
加快武汉城市圈建设 加速黄冈经济发展[J]
.科教文汇,2009(16):189-189.
8
韩民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马彩市场发展问题研究>课题组.
武汉城市圈商业赛马问题研究[J]
.长江论坛,2010(3):29-34.
被引量:7
9
李莉.
基于SWOT分析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选择[J]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6(2):48-50.
10
景有荣,包相相.
基于ISM模型对武汉城市圈不平衡发展研究[J]
.价值工程,2014,33(18):77-80.
被引量:1
1
季彤宇.
从教育经济角度审视各行业网络教育的发展[J]
.中国经贸,2015,0(12):86-86.
2
马岩.
中国经济崛起处于关键期[J]
.中国国情国力,2009(4):46-47.
3
中国国际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J]
.中国经济景气月报,2008,0(S1):218-232.
4
唐碧艳.
以教育进步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
.经济研究导刊,2009(30):110-111.
被引量:1
5
李忠信.
怎样看待中国人的美国情结[J]
.商周刊,2005,0(26):9-9.
6
黄元丰,王红光.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32(3):29-32.
7
青年成为中国发展最大的受益者[J]
.共产党员,2008(12):48-48.
8
刘田.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性及倒U形检验[J]
.当代经济科学,2013,35(1):1-8.
被引量:27
9
史新辰.
采取疏导方针统筹解决知识分子问题[J]
.科技进步与对策,1986,3(1):39-40.
10
王荣珍.
教育与外部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06(12):6-8.
学习与实践
2006年 第1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