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47,共6页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参考文献5
-
1贝斯特 科尔纳.《后现代转向》[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
2Gardiner, Michael E. , 2000,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3Lefebvre, Henri, 1991, 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 trans, by John Moore, Verso.
-
41994, 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m World, trans, by Sacha Rabinovitch, Transaction Publishers.
-
5Shields, Rob & Lefebvre, 1999, Love and Struggle,Spatial Dialectics, Routledge.
同被引文献338
-
1陈心颖.新型城镇化中“人”的现代化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36-44. 被引量:20
-
2张文喜.解构“人权”:马克思、福柯与自由主义[J].学术研究,2001(9):19-24. 被引量:2
-
3王格芳.科学发展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J].理论学刊,2013(10):68-72. 被引量:9
-
4严昌洪.五四运动与社会风俗变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8(3):62-70. 被引量:10
-
5李小娟,肖玲诺.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1998(7):49-53. 被引量:7
-
6胡绳武,程为坤.民初社会风尚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1986(4):136-162. 被引量:18
-
7陈慧.论“异化文学”及其“异化”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7(2):46-53. 被引量:3
-
8高丙中.文本和生活:民俗研究的两种学术取向[J].民族文学研究,1993,11(2):3-9. 被引量:11
-
9衣俊卿.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哲学研究,1992(10):30-36. 被引量:56
-
10石文年.异化理论与文艺批评[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32(1):71-81. 被引量:2
引证文献28
-
1陈良斌,盛凌振,许苏明.“回归”马克思的原初叙事——论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基本话语主题[J].南京社会科学,2007(8):14-20. 被引量:2
-
2唐鸿.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总体的人”的论证和诉求[J].理论月刊,2011(7):36-39.
-
3周娟.场域视野下的媒介消费信息传播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4):98-102. 被引量:1
-
4王淼.日常生活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9):13-17.
-
5赵璇,李朦,翟辉.空间权利视角下的公共空间自主营造[J].住区,2018,0(6):63-67. 被引量:2
-
6杨晓.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异化到回归——基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7(2):74-79. 被引量:3
-
7揭晓.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大众化传播的日常生活维度[J].教学与研究,2015(6):66-74. 被引量:13
-
8黄剑.陌生人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确定性及其运行框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6):30-36. 被引量:4
-
9刘艳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日常生活维度研究[J].阴山学刊,2016,29(6):9-13.
-
10杨乐强,沈甜玲.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运演机制理论及其启示[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1):5-11.
二级引证文献58
-
1刘朦.认同空间与符号表征:武定彝族建筑景观塑造研究[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0(1). 被引量:1
-
2李静,戴光全.组织者视角下节庆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生产——以广府庙会为例[J].中国生态旅游,2021(2):190-202. 被引量:4
-
3石雅洁.2011年传播学理论前沿概述[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13(3):42-49. 被引量:1
-
4揭晓.日常生活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J].高教论坛,2015(10):7-11.
-
5杨晓.知觉教学:身体现象学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12):64-70. 被引量:24
-
6揭晓.现代性视域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嵌入乡村日常生活探析[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6(4):82-87.
-
7肖慧欣,蔡毅强,李治中.《淮南子》的学习思想及其当代启发[J].教育评论,2017(6):151-154.
-
8张洋,郑海琦.政治类美剧利己主义价值观的渗透、影响与对策[J].社科纵横,2017,32(7):132-136.
-
9陆伟晶.没有“朋友”的朋友圈——陌生人语境下微信朋友圈的社交悖论[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5):65-66. 被引量:3
-
10宋健林.试论提升意识形态话语认同的三个着力点[J].理论与改革,2017(5):94-101. 被引量:12
-
1刘文洪,高坡.党报要做和谐社会的舆论“领航人”[J].采写编,2005(6):22-24.
-
2许宁.现代新儒家视野中的“心统性情”——以马一浮的诠释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7(5):38-40.
-
3肖磊,孟小月,金鑫.浅析克尔凯郭尔的怀疑观及其意义[J].传承,2012(4):80-81.
-
4卫鹏.王符哲学思想略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2):81-84. 被引量:1
-
5赵保红.日常生活:和谐社会的本体论基础——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6):39-42. 被引量:1
-
6李长福.如何正确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原因[J].历史学习,2007(11):16-17.
-
7陈祖华.“实践辩证法”论纲[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2(1):224-235.
-
8丁海虎.从“本觉批判”到“禅宗谱系学”——吕澂《禅宗》考察[J].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87-90.
-
9赵诚.胡适著作中的哲学思想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6(11):23-24.
-
10刘麒麟.神圣的虚无——现代性视域下“身体”的启蒙与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70-74.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