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李普曼何以成为巨人?——读《李普曼传》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李普曼(1899—1974)是20世纪享誉世界的新闻巨人。作为国际问题评论家,他被《美国新闻史》誉为“‘权威’中的泰斗”。他任职《世界报》9年间撰写社论1200多篇;他开设“今日与明日”专栏长达36年(1931—1967)。他于1958年、1962年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让人感兴趣的是.哪些素养促成了他在新闻界“一出生就风华正茂”.
作者
韦中华
机构地区
南方都市报珠三角新闻部
出处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4-86,共3页
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
关键词
李普曼
《世界报》
普利策新闻奖
国际问题
新闻史
评论家
新闻界
专栏
分类号
K837.12 [历史地理—历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9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4
1
罗纳德·斯蒂尔著,于滨译.《李普曼传》,第243—256页,新华出版社,1982年.
2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
3
华夏出版社,1989年出版.林珊译.《舆论学》.
4
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共引文献
15
1
陈华明.
媒体监督与监督媒体[J]
.新闻界,2004(3):58-59.
被引量:3
2
刘晓鹏.
“第一财经”的难关与《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刊——跨媒体信息平台的新闻单元设计[J]
.新闻界,2004(4):76-77.
3
史兴庆,郑磊.
美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历程[J]
.新闻爱好者,2005(3):50-51.
4
于冬云.
20世纪20年代美国商业消费文化与现代性的悖论——重读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J]
.外国文学评论,2005(3):5-14.
被引量:13
5
吴晓春,孙劲松.
“有闻必录”在美国[J]
.当代传播,2006(4):29-32.
被引量:4
6
燕道成.
精神麻醉: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16(2):50-58.
被引量:20
7
王颖吉.
威廉·詹姆斯对大众传播研究的影响——以李普曼和帕克为中心的研究[J]
.当代传播,2009(6):27-30.
被引量:2
8
郑涵,牛海坤.
跨文化视野下国际传媒文化面临的新困境——全球新闻专业主义道德伦理之反思[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3):120-134.
被引量:5
9
吕尚彬,车蒙娜.
都市类报纸主流化转型的路径、误区及对策[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1):123-128.
被引量:1
10
赵雪波.
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J]
.国际新闻界,2000,22(1):67-70.
被引量:5
同被引文献
9
1
周建明.
李普曼的哲学观、政治立场及其他[J]
.国际新闻界,1997,19(6):66-71.
被引量:2
2
王泰玄.
外国新闻界人物(七)——“华尔街的智囊”李普曼[J]
.国际新闻界,1988,10(4):43-45.
被引量:3
3
黄旦.
美国早期的传播思想及其流变——从芝加哥学派到大众传播研究的确立[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2(1):15-27.
被引量:72
4
黄旦.
舆论:悬在虚空的大地?——李普曼《公众舆论》阅读札记[J]
.新闻记者,2005(11):68-71.
被引量:38
5
姜红.
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J]
.新闻记者,2006(2):84-85.
被引量:20
6
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丈,江红译.《公众舆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7
邓建国.
罅隙微光:《纽约时报》引领下的美国报纸网站收费潮[J]
.新闻记者,2013(2):43-49.
被引量:3
8
蓝江.
后真相时代意味着客观性的终结吗[J]
.探索与争鸣,2017(4):10-13.
被引量:99
9
熊澄宇.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8(5):23-37.
被引量:61
引证文献
3
1
刘玲玲.
公众舆论如何“舆民之论”——读李普曼的《公众舆论》[J]
.新闻世界,2011(1):143-144.
被引量:1
2
邓建国.
新信息环境下我国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探讨[J]
.新闻大学,2017(2):133-138.
被引量:9
3
林晨洁.
重返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的思想演进与启蒙[J]
.声屏世界,2021(24):20-22.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董天策.
新文科建设中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内在张力与解决路径[J]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1):73-80.
被引量:4
2
周海娟.
2017年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大热点[J]
.新闻与写作,2017(12):38-44.
被引量:2
3
李长月.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与反思[J]
.传播与版权,2019(3):156-157.
被引量:1
4
张红军.
融媒体时代传媒从业者的职业能力重塑[J]
.当代传播,2020(2):29-32.
被引量:2
5
金玉萍,张慧.
全媒体语境下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新闻知识,2021(3):75-78.
被引量:1
6
张帆.
权威与角色:智媒时代的新闻职业话语研究[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4):140-147.
被引量:12
7
李亚萍.
新文科理念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
.巢湖学院学报,2023,25(1):151-157.
8
王海迪,吴彤.
“网红”短视频对桂林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研究[J]
.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1):48-51.
被引量:1
9
赵智清.
俄罗斯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关于爱》《地铁惊魂》《战斗民族养成记》为例[J]
.声屏世界,2023(18):108-110.
10
董鲁皖龙,庄臣.
抢占“第二落点”胜在人才——专家型记者的成长路径[J]
.中国记者,2023(11):119-120.
1
张彦.
美国政治专栏作家为何兴起——看《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与《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叙述差异[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S1):278-279.
被引量:1
2
安替.
唉,这些幸运的新闻牛仔——《美国新闻史》书评[J]
.商务周刊,2002,0(9):77-77.
3
李丹,巩晓丽.
《探索新闻》与《美国新闻史》比较——两书关于公共关系兴起阶段研究的差异[J]
.青年记者,2008(35).
4
屈济荣,杜雅婷.
《美国新闻史》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分析[J]
.今传媒,2010,18(12):106-107.
5
陈峻俊.
主动的“解读者”——传播学与接受美学受众观的比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S2):107-109.
被引量:6
6
杨容.
新新闻主义的主体介入及故事化倾向[J]
.青年记者,2010(9Z):20-21.
被引量:1
7
葛亚芬.
论《美国新闻史》中的包容性——比较《美国新闻史》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J]
.黑龙江史志,2008(2):26-27.
8
徐剑锋.
浅析加强中国新闻史研究中的主体意识——读《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和《美国新闻史》[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2):78-80.
被引量:1
9
畅祎扬.
不同视域下的《纽约太阳报》——《美国新闻史》与《探索新闻》叙述差异分析[J]
.今传媒,2016,24(11):66-67.
10
关德洪.
《美国新闻史》与《探索新闻——美国报业社会史》的研究视角比较分析[J]
.新闻知识,2010(2):73-74.
新闻记者
2007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