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2-205,共4页
Jinan Journal(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参考文献2
-
1周芬伶.艳异[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
-
2[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著.《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岛子译.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同被引文献64
-
1张冀震,李晓丽.擦肩而过的爱情——张爱玲《半生缘》之我观[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93-96. 被引量:6
-
2张彩霞.论张爱玲小说时空结合的叙事方式[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S1):225-226. 被引量:4
-
3郑波光.“国家大事”与“日常生活”——20世纪中国小说两大叙事法则[J].文艺争鸣,2002(5):14-16. 被引量:4
-
4秦弓.奇崛冷艳与淡雅俗白之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J].中国文化研究,2000(1):129-134. 被引量:4
-
5张霖.日常生活:90年代文学的想像空间[J].文艺评论,2004(6):30-34. 被引量:11
-
6刘志华.从“参差的对照”看张爱玲小说的俗与雅[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21(1):29-33. 被引量:1
-
7董文桃.从日常生活叙事看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意义[J].云南社会科学,2005(5):112-116. 被引量:3
-
8汪政.王家庄日常生活研究——毕飞宇《平原》札记[J].南方文坛,2005(6):40-43. 被引量:14
-
9刘川鄂.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现象[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20-24. 被引量:12
-
10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引证文献7
-
1梁标,阳毅.《色·戒》:王佳芝与日常生活[J].电影评介,2008(9):27-27.
-
2敖姗.看透《色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8):339-339. 被引量:1
-
3杨荣.重启日常生活:再论“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及意义[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3):91-96.
-
4戴维.《半生缘》赏析[J].西部教育研究(内江),2015,15(2):93-100.
-
5伍志恒.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评[J].南方文坛,2020(5):114-119.
-
6沈妍.“中国味道”与“张式叙事”下的张爱玲分析[J].艺术科技,2023,36(22):84-86.
-
7胡璇.苍凉的俯瞰——浅析《传奇》中的叙事视角和叙述者[J].文学界(理论版),2013(1):96-96.
-
1冯向东.古典与传说[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9):276-277.
-
2赵俊霞.赵树理与沈从文小说审美特色之比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4):128-129. 被引量:1
-
3袁洁,房萍.论《白鹿原》中的魔幻现实主义[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9):96-97.
-
4鲍洪玲.流行音乐刮起一股中国风[J].神州,2014(13):34-36.
-
5万潞姣.王祥夫底层叙事中的“中国故事”——以小说集《狂奔》、《驶向北斗东路》为例[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3):48-51. 被引量:1
-
6赵丽宏.古玉崧泽[J].党政论坛,2010(4):50-50.
-
7李宏伟.香格里拉:乌托邦表层下的意识形态形象——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看《消失的地平线》[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33(4):132-135. 被引量:4
-
8董海瑞.论流行音乐的古典意境[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8):138-138. 被引量:1
-
9都娟.血缘外貌形象与思维意识形象的碰撞和融合[J].电影文学,2010(24):96-97.
-
10胡静,陈楠楠.歌剧《西施》中咏叹调《绸缪》的作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6,29(2):7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