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急性砷化氢职业中毒事故的调查与行政处罚
被引量:1
出处
《职业与健康》
CAS
2007年第21期1921-1922,共2页
Occupation and Health
参考文献3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职业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2002-03-28.
-
2GBZ 44-2002.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准.2002-06-01.
-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Z].,2002-05-01..
共引文献50
-
1胡爱英,周汝信,夏佩华.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计比对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2):164-166. 被引量:4
-
2黄丽屏,吴劲松.2003-2004年我院职业病门诊就诊病人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11):97-98.
-
3李盛,李志强,王金玉,郭玲.兰州市厂矿企业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5,21(12):1932-1933.
-
4刘铁梅,杨江海,白小平,韩碧琴,庞慧敏.C型臂机术中应用的辐射防护[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2):760-762. 被引量:8
-
5胡爱英,徐辉,袁龙.全国外照射个人剂量计比对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7,27(4):387-389. 被引量:11
-
6蔡作溶,邱丛,缪亮声.福安市船舶修造业职业卫生现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8,24(3):216-217. 被引量:3
-
7戴英健,满一晓,田永正,段芊.怀化市基层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网络现况调查资料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24(6):517-519. 被引量:4
-
8张金龙,秦宏.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的职业卫生管理内容[J].职业与健康,2008,24(6):578-579. 被引量:6
-
9李秀宏,赵智慧.创建国家职业卫生示范企业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1):23-25.
-
10李奕,何芳,肖云霞.云南省某少数民族自治县职业卫生现状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8,24(8):723-724.
同被引文献4
-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2002.
-
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6..
-
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2002..
-
4邹贵森,何万新,尹志芬,谭健峰,黄开育,廖健.某冶炼厂1起急性砷化氢中毒事故的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7,23(21):1920-1921.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5
-
1李明.某木业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1):107-109. 被引量:3
-
2李南春,温俊杰,刘斯嘉,骆俊儒.清远市某再生铜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4,30(15):2169-2171.
-
3高美佳,石嵘,蔡亦军,耿轲.离子色谱法同时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的H_2SO_4、HCl[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11):1556-1557.
-
4彭灿,石力博,张红丹,龙潜文.探析某铜冶炼工程职业危害及控制效果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22,38(3):57-59. 被引量:1
-
5彭灿,石力博,陈平,丁丽红,刘星.净液车间综合通风技术控制砷化氢效果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2,48(4):328-329.
-
1过伟军.三硝基甲苯作业工人健康监测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5,17(7):34-34.
-
2古梅.一起硝基苯急性中毒事故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2,18(9):22-22. 被引量:1
-
3张会平,刘素兰.一起食用芸豆引起的食物中毒[J].山东食品科技,2003,5(2):25-25.
-
4平庆玲.某化工有限公司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6,34(5):412-414. 被引量:2
-
5田国彬,陈卫钦,肖雄斌,刘长庚,潘畅怀.一起急性氮氧化物中毒死亡事故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1):1562-1563.
-
6费红岩,刘向阳,倪益群,徐国.一起硝基苯急性中毒事故的调查报告[J].职业与健康,2004,20(1):37-38. 被引量:1
-
7钟术兵,何川,钟璐,杨昌义,白冰.重庆神斧锦泰化工有限公司乳化炸药厂职业卫生现状调查分析[J].健康必读(下),2011(12):452-452.
-
8周敏,曹刚,倪佑香.宝山某化工有限公司1起硝基苯中毒事故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3,19(6):27-27.
-
9榆电阳光化工有限公司.榆电阳光化工有限公司节能环保效益格局良好[J].当代陕西,2012(8).
-
10张国清,陈本政.某公司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3):793-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