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重庆大学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里尔克神话的形成与中国现代新诗中批评意识的转向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德语诗人里尔克在中国三四十年代诗人和评论家中有着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促进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的产生,即只有通过深入认识世界才能实现艺术和自我,从而大大激发了中国现代诗人的认识论兴趣。但里尔克对于中国诗人来说终究是一个用于自身定位的参照符号,而不是一个研究对象或简单的创作摹本,换句话说,里尔克对于大多数中国崇拜者来说其实是一个神话。
作者
范劲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1-77,共7页
Literary Review
关键词
现代新诗
里尔克
中国
批评意识
神话
现代诗人
三四十年代
自我意识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4
共引文献
85
同被引文献
62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34
1
胡适.《梦与诗》自跋.《尝试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
梁宗岱.《保罗梵乐希先生》[A]..《诗与真·诗与真二集》[C].外国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4页.
3
《象征主义》.《诗与真·诗与真二集》第63页.
4
冯至.《关于诗的几条随感与偶译》.《中国新诗》.1948年10月第5集.
5
梁宗岱.《罗丹论》《题记》.,1962年再版..
6
R.M.Rilke, An. cine Freundin, 17.03.1926, Briefe in zwei Baenden, Wiesbaden 1950, S.517.
7
《罗丹论》第212页,222页,214页.
8
Rilke, Auguste Rodin, Werk, Kommentierte Ausgabe, Bd.4, Frankfurt a.M., S.408.S.432.S.435.
9
冯至.《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A]..《冯至全集》第4卷[C].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8页.
10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共引文献
85
1
陈思和.
探索世界性因素的典范之作:《十四行集》(续)[J]
.当代作家评论,2004(4):121-140.
被引量:3
2
罗振亚.
九叶诗派的价值估衡[J]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4):47-51.
被引量:1
3
叶隽.
冯至“学院写作”的核心内容及其德国思想背景[J]
.中国比较文学,2004(4):142-159.
被引量:1
4
杨景龙.
主情、主知与主趣——试论新诗发展史上的唐诗、宋诗和元曲路径[J]
.文学评论,2004(6):23-33.
被引量:4
5
谭桂林.
现代中国生命诗学的理论内涵与当代发展[J]
.文学评论,2004(6):94-102.
被引量:20
6
骆寒超,陈玉兰.
新诗二次革命论[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1):136-140.
被引量:6
7
谭桂林.
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J]
.文学评论,2001(2):107-116.
被引量:7
8
吴晓东.
意念与心象——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J]
.文学评论,2001(2):133-141.
被引量:25
9
吕周聚.
“无体裁写作”与文体狂欢——论第三代诗歌文体的解构与建构[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3-78.
被引量:4
10
龙泉明.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在40年代的调整与转化[J]
.文艺理论研究,2002(6):65-70.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62
1
叶琼琼,王泽龙.
论穆旦诗歌语言的欧化特征[J]
.湖北社会科学,2010(4):118-122.
被引量:2
2
臧棣.
汉语中的里尔克[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3):33-37.
被引量:9
3
潘志存.
试论中国现代知性诗歌的特征[J]
.温州大学学报,2004,17(4):72-75.
被引量:1
4
董洪川.
“九叶”诗论与T.S.艾略特:从理论建构到批评实践[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0(6):54-59.
被引量:2
5
刘燕.
T·S·艾略特与中国现代诗学[J]
.外国文学研究,2000,22(2):101-109.
被引量:6
6
谭桂林.
西方影响与九叶诗人的新诗现代化构想[J]
.文学评论,2001(2):107-116.
被引量:7
7
董洪川.
叶公超与T.S.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J]
.外国文学研究,2004,26(4):102-107.
被引量:6
8
陈希,何海巍.
中国现代智性诗的特质——论卞之琳对象征主义的接受与变异[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2):18-22.
被引量:9
9
王泽龙.
论中国现代派诗歌意象艺术[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3(6):103-110.
被引量:7
10
杨华丽.
论诗学中的“知性”概念[J]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96-9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3
1
韦珺.
唐湜诗论:在里尔克“神话”的笼罩下前行[J]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9(7):22-23.
2
陈芝国.
中西诗歌深缔的因缘——论吴兴华对里尔克诗歌的接受与转化[J]
.文艺争鸣,2012(4):125-131.
被引量:2
3
夏强.
新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知性研究综述[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0.
二级引证文献
2
1
李伟民.
肠断秋深写歌行——吴兴华与莎士比亚[J]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3(2):351-363.
被引量:1
2
夏强.
新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知性研究综述[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10.
1
李秀荣.
诗人蓝蓝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讲座[J]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15(1):375-376.
2
李靓,汪小娟.
文艺美学学科定位争议之我见[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26(4):34-37.
3
李景冰.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两极──由戴望舒、梁宗岱想到的[J]
.文艺评论,1996(3):93-96.
被引量:2
4
裴勇.
“物感”论与中国象征主义诗歌[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4):12-14.
5
石华.
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J]
.中国培训,2017,0(4):269-269.
6
朱寿桐.
论郭沫若的诗性与诗兴[J]
.湖南社会科学,2005(3):135-139.
被引量:1
7
钱林森.
中国现代诗人在法国[J]
.北方论丛,1990(6):76-83.
8
里尔克诗选[J]
.博览群书,1997,0(3):19-19.
9
谭瑾瑜.
埃德加·爱伦·坡与海子的诗歌之比较[J]
.湘潮(理论版),2008(2):76-77.
10
王建明.
圣母哀悼基督 三点导读[J]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08(5):17-17.
文学评论
2007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