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对不同材料块体的吸水特性试验研究以及不同原材料、不同初始含水率块体做砂浆底模时砂浆强度试验研究,得出了烧结类、蒸压类和混凝土类块材做底模时与钢底模时砂浆强度的换算关系,对我国修订砌体结构设计规范具有参考价值。
出处
《今日科苑》
2008年第6期38-38,共1页
Modern Science
同被引文献14
-
1叶健,陈松.影响贯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结果的原因[J].施工技术,2004,33(8):66-67. 被引量:1
-
2陕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JGJ/T70-2009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
3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
4GB50003-2011,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
5Meli R. Behavior of masonrywallsunder later alloads[C]Proc, 5th WorldCongress on Earthquake Engrg.America,1973:1842203.
-
6JGJ98-2010砲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
7GB/T50129-2011.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
8张昌叙.砌筑砂浆强度的施工验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0(12):26-29. 被引量:2
-
9黄靓,陈行之.应规范建筑砂浆强度试块的底模材料[J].建筑砌块与砌块建筑,2011(3):16-20. 被引量:4
-
10江政贵,王文强,杨钊.对砌筑砂浆配合比的一些探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2,37(5):127-128. 被引量:2
引证文献3
-
1孙永民,胡长明,宋方方.不同底模对砂浆强度的影响[J].施工技术,2012,41(11):58-61. 被引量:7
-
2顾本,谭炜.开横槽的蒸压灰砂砖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中外建筑,2015(9):142-143.
-
3陈大川,王鼎伟,施楚贤.不同底模对砂浆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J].建筑结构,2019,49(8):108-114.
二级引证文献7
-
1梁杰,夏宗义,韩辉,谢安国,郭勇.摆锤敲入法检测砌筑砂浆抗压强度测强曲线建立的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23,53(S01):2141-2145. 被引量:1
-
2吴体,肖承波,甘立刚,侯汝欣.关于统一砌筑砂浆试验方法的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8,38(5):216-220. 被引量:1
-
3李德超,李碧雄,甘立刚,侯汝欣,吴体.底模和养护条件对砂浆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建筑科学,2015,31(5):20-23. 被引量:2
-
4顾本,谭炜.开横槽的蒸压灰砂砖砌体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中外建筑,2015(9):142-143.
-
5张昌叙,孙永民,刘凯.基于带底试模砂浆强度的应用研究[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6,0(2):65-71. 被引量:1
-
6解恒燕,陈斌.水泥净浆单轴受压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7,29(1):94-99.
-
7陈大川,王鼎伟,施楚贤.不同底模对砂浆试块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J].建筑结构,2019,49(8):108-114.
-
1师旭超,韩阳.卸荷作用下软黏土回弹吸水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10,31(3):732-736. 被引量:8
-
2谢建成.解析陶粒在不同状态下的吸水特性[J].砖瓦,2009(9):14-17. 被引量:1
-
3王志伟,叶昕,李秋义.陶粒不同状态下吸水特性的试验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4):73-76. 被引量:5
-
4崔宏志,邢锋.结构轻骨料吸水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混凝土,2010(3):84-85. 被引量:1
-
5王瑞,段立霞,陈学淇.电视屏内表面曲率的控制[J].玻璃与搪瓷,2004,32(2):29-31.
-
6李和平.关于流量测量仪表常用值的换算关系[J].大化科技,1992(3):46-49.
-
7武洪明.水泥窑NO_x排放浓度mg/Nm^3与ppm的换算关系[J].四川水泥,2013,0(4):150-151. 被引量:1
-
8王永周,陈美,吕明哲,黄红海,张福全,黄茂芳.不同初始含水率湿天然橡胶微波干燥特性研究[J].干燥技术与设备,2011,9(1):20-23. 被引量:1
-
9曹来福,王振永,沈卫平.精密喷射成形用的可加工锆英石/氮化硼底模[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1,19(2):130-134.
-
10国内首件T异型锌电解槽[J].有色设备,2008,22(4):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