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语言和言语两分法与零度偏离理论相结合,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概念的融入,使得这种结合在语言现象分析上更具解释力。
二级参考文献13
-
1李永勃.王希杰《修辞学通论》述评[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0(1):151-154. 被引量:3
-
2方武.亚规范:语言空符的无奈选择[J].语文建设,1995(8):12-13. 被引量:3
-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
4[4]<喜剧世界>选编.2001年中国年度最佳幽默[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105
-
5[15]赵吉惠,郭厚安.中国儒学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604
-
6[19][20][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27
-
7[26]修辞学发凡[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70
-
8《修辞学习》创刊[J]语文教学通讯,1982(03).
-
9陈炯.对修辞学理论与体系的新探索——读王希杰先生《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1999.
-
10高万云.真正科学的汉语修辞学——评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1999.
共引文献88
-
1高慧贤,杨青.零度理论视角的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探析[J].现代交际,2020(14):168-169. 被引量:2
-
2郝新星,邹长征,李静.网络语言的语言偏离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S1):217-219. 被引量:8
-
3丁玉艳.试论语音偏离的语用功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12):108-110.
-
4黄晓鹏.英汉杜撰词对比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6(2):123-127. 被引量:1
-
5林如意.简析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离观[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72-74. 被引量:1
-
6姚海萍.论王希杰修辞学“三一”理论的对立统一[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0):108-110.
-
7宋娟娟.广告语中的零度与偏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2):94-95. 被引量:5
-
8曹强.现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J].求索,2008(6):174-176. 被引量:3
-
9聂焱.王希杰:新世纪新探索[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6):42-51.
-
10蓝卡佳.手机短信息语言逻辑的偏离与语义创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10(6):29-32.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7
-
1李子荣.作为修辞学理论基石的“四个世界”[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30-33. 被引量:2
-
2王希杰.作为方法论原则的零度和偏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6(1):111-117. 被引量:26
-
3王希杰.零度和偏离面面观[J].语文研究,2006(2):1-6. 被引量:64
-
4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M].王逢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
5关英伟.王希杰先生的偏离理论[C]//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
6孙建光.西方意识流小说“前景化”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75-78. 被引量:5
-
7杨劲松.语言的突围:论偏离的理据[J].中国外语,2012,9(1):28-33. 被引量:5
-
1王希杰.显性语言和潜性语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7. 被引量:25
-
2王希杰.论修辞学中的基本概念:显性和潜性[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7(1):41-49. 被引量:12
-
3鲜丽霞.试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1,22(3):62-63. 被引量:11
-
4王丽.谈王希杰先生的潜显理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6):116-117. 被引量:1
-
5鲜丽霞.试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J].昌吉师专学报(综合版),2001(3):35-37. 被引量:3
-
6宋娟娟.广告语中的零度与偏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12):94-95. 被引量:5
-
7府婷婷.从潜性修辞看网络用语的形成[J].文学教育,2016(23):182-183.
-
8孟建安.语言理论的新贡献——王希杰“潜性”和“显性”语言理论评价[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4(1):32-35. 被引量:2
-
9王希杰.论显性修辞学和潜性修辞学[J].池州学院学报,1996,16(4):17-26. 被引量:6
-
10杨劲松.论口译中的“零度”与“偏离”[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26-129. 被引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