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范式生成与转换
被引量:11
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25,共7页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参考文献13
-
1叶夫格拉弗夫主编.《苏联哲学史》.贾泽林,刘仲亨,李昭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31-442页.
-
2孙伯鍨.《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
-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9页.
-
4张战生,江丹林.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几点看法[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8(3):15-20. 被引量:2
-
5王荫庭.“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改革的若干问题[J].学术界,1989(1):4-10. 被引量:2
-
6张翼星.应当克服直线性和单线性的模式——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刍议[J].哲学动态,1989(6):30-33. 被引量:2
-
7杨耕.《“危机”中的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阐释》.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8页.
-
8Zhongqiao Duan, Marx's Theory of the Social Formation, Aldershot: Avebury, 1995.
-
9吴晓明,王德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存在论新境域的开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4页.
-
10段忠桥.论经济基础的构成[J].哲学研究,1995(2):10-17. 被引量:7
二级参考文献4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21页.
-
2《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第8页.
-
3《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序言”,第2页.
-
4孙伯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所作的序,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共引文献837
-
1宗益祥.论马克思中学时代的启蒙主义新闻观——兼论马克思新闻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论自觉[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61(1):39-47. 被引量:1
-
2曹典顺.哲学原理研究与多元体系阐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范式[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8(1):3-18.
-
3李玲芬.高教过程中学生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J].菏泽学院学报,2003,26(1):80-84.
-
4刘怀光.历史唯物主义意义的重新理解——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思考的思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79-82.
-
5李成旺.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与社会实践历史观的开始——从出场路径看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河北学刊,2004,24(4):84-88. 被引量:3
-
6王遂敏.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的方法论省思[J].襄樊学院学报,2004,25(4):30-33.
-
7郁建兴.国家理论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J].东南学术,2001(5):4-14. 被引量:14
-
8路日亮.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刍议[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00-103.
-
9颜岩.现象学精神与“历史现象学”概念[J].南京社会科学,2005(2):3-5. 被引量:3
-
10龚秀勇.论文本学方法[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49-52. 被引量:4
同被引文献138
-
1周世兴.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若干关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S1):5-9. 被引量:2
-
2安起民.精神生产与精神文明[J].教学与研究,1986(4):38-42. 被引量:4
-
3包忠文.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是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吗?——和张怀瑾同志讨论[J].外国文学研究,1979,1(1):135-142. 被引量:5
-
4张路雄.谈谈精神生产[J].哲学动态,1981(12):26-28. 被引量:1
-
5何国瑞.论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不平衡问题[J].江汉论坛,1979(2):24-37. 被引量:8
-
6张怀瑾.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J].外国文学研究,1978(1):78-83. 被引量:9
-
7田薇.精神生产与社会文明[J].教学与研究,1992(4):49-52. 被引量:1
-
8陈仲华.论精神生产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79-87. 被引量:1
-
9周忠厚.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宏观平衡和微观不平衡的辩证关系[J].江淮论坛,1983(6):100-103. 被引量:2
-
10宋书声.《马恩全集》在我国的翻译和出版[J].中国翻译,1983(3):2-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11
-
1潘巍,徐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进展述略[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9(6):105-109.
-
2王清涛.从马克思文本逻辑看其学说的层次结构[J].甘肃理论学刊,2009(5):70-74.
-
3汤建龙.如何正确对待西方“马克思学”?——以西方“马克思学”文本学成果在中国的接受为例[J].现代哲学,2009(5):6-10.
-
4王清涛.从马克思文本逻辑看其学说的层次性结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5):12-16. 被引量:1
-
5孙乐强.从“初步摸索”到“中国制造”——30年来我国原理教科书体系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53-57. 被引量:6
-
6孙乐强.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展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4):58-61. 被引量:10
-
7董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几点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6(5):81-85.
-
8张义修.新世纪以来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哲学,2014(3):25-30.
-
9马凤阳.马克思哲学的社会伦理范式建构[J].学术交流,2015(5):10-14.
-
10乔茂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本学研究范式的兴起与架构及可能走向[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9(1):32-40.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18
-
1张立波.历史·政治·空间:2011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J].学术月刊,2012,44(1):144-147. 被引量:1
-
2赵嫚.我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天府新论,2012(6):148-150. 被引量:5
-
3冯潇.中国综合类集刊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展望[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6(2):103-106. 被引量:2
-
4徐宁.我国经管类学术集刊的发展动态及趋势[J].经济纵横,2013(6):121-124.
-
5赵仲明.中国外国文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与反思[J].学术论坛,2013,36(4):171-174. 被引量:2
-
6尚莲霞.我国历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J].江西社会科学,2013,33(7):144-147. 被引量:2
-
7赵春雷.中国教育学类学术集刊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展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0(1):110-113. 被引量:1
-
8张亮.“怎么看”以及“怎么办”--“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使用体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48-52. 被引量:5
-
9周嘉昕.用好“马工程”教材,讲好“马克思主义哲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53-57. 被引量:3
-
10周理乾,索伦·布赫尔.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评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体系[J].哲学分析,2015,6(1):3-16. 被引量:4
-
1田文军.王国维与中国哲学史[J].人文杂志,2011(5):47-56. 被引量:5
-
2夏园园.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和超越:现代道德的源与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54-57. 被引量:1
-
3马少林,戚海涛.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时代特征的道德共识[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06(8):43-44.
-
4刘敬诚.邓小平是现代的新型哲学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5(3):1-8.
-
5筱蔚.信用资源不可“稀有”——高程德教授访谈录[J].北京支部生活,1999,0(6):21-22.
-
6魏小萍.2012年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发展综述[J].学术动态(北京),2013(15):8-12.
-
7田文军,Wang Xiaonong.钟泰与现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J].孔学堂,2015,2(4):78-86.
-
8赵美岚.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基本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1):30-34. 被引量:2
-
9洪波.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解释学基础[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9(1):150-153. 被引量:2
-
10徐俊忠,文卫勇,林育川,黄寿松.深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研究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学术研讨会纪要[J].哲学研究,2002(6):22-23. 被引量: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