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9,共8页
Theoretical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Art
参考文献23
1 罗普(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J].新小说杂志,(1902).
2 《俄罗斯虚无党三杰传》[J].大陆杂志,(1903).
3 君实.《俄罗斯文学之过去及将来》[J].东方杂志,1919,.
4 田汉.《俄罗斯文学思潮之一瞥》[J].民铎,1919,.
5 郭绍虞.《俄国美论与其文艺》[J].小说月报,1921,.
6 《周扬文集》第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1—503页.
7 舒芜.《对论敌也要公平-读<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上卷札记》[J].新港,1956,.
8 辛未艾.《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宽容-驳右派分子舒芜"对论敌也要公平"》.《文汇报》,1957年9月17日.
9 刘宁.别林斯基的美学观点[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8(3):39-52. 被引量:4
10 汝信.論車尔尼雪夫斯基对黑格尔艺术哲学的批判[J] .哲学研究,1958(1):90-107.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5
1 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M].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174页.
2 И.В.Кондаков: Введенис в историю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 Аспект пресс, М.,1997,стр.296.
3 В. Г. Белииский:" Евгений Онегин", А. С. Пушкнна, Гослитиздат, М.,1957,стр.51,52,53,54,56-57.
4 Бранд Г. Феминизм и Россикое сознание// Феминисткая теория и практика: Восток- запад, Материал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научно- практической конфереции/ ПЦГИ. СПб,1996.
5 凯特·米利特 钟良民译.《性的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共引文献35
1 李新宇.迷失的代价(下)——20世纪中国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思考[J] .文艺争鸣,2001(2):27-36. 被引量:8
2 刘纲纪.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与阐释的三种基本形态[J] .文艺研究,2001(1):4-12. 被引量:38
3 叶君,王又平.他者的进入——论从乡土向农村的蜕变[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1):79-86. 被引量:3
4 何满仓.对中国新文学政治化的反思[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88-90.
5 高浦棠.周扬与《讲话》权威性的确立[J] .文学评论,2006(1):75-82. 被引量:12
6 王晓初.中国左翼文学思潮的内在差异性和张力[J] .文学评论,2007(1):96-103. 被引量:5
7 杨新刚.民族主义视域中的左翼文学思潮探析[J] .齐鲁学刊,2008(4):144-147. 被引量:1
8 金永兵,马前.文学理论“苏联模式”及其在新时期的价值变迁[J]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5):14-21. 被引量:1
9 祁志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价值转向[J]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2):61-75. 被引量:6
10 袁国兴.隐身与遮蔽:“笔名”对发生期中国现代文学质地的影响[J] .文学评论,2009(3):38-42.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40
1 张节末.中国古代审美情感原论[J] .天津社会科学,1998(1):86-93. 被引量:7
2 黎辛.博古与《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的翻译[J]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1):69-71. 被引量:15
3 吴元迈.略论文艺的人民性[J] .文学评论,1979(2):40-50. 被引量:13
4 管林.试论我国当代文学的人民性[J] .学术研究,1980(4):97-102. 被引量:2
5 冯其庸.关于古典文学人民性研究中的庸俗社会学[J] .教学与研究,1956(12):30-35. 被引量:3
6 潘颖舒.略谈“红楼梦”的人民性[J] .文史哲,1955(1):20-22. 被引量:2
7 邓潭洲.诗经的现实性和人民性[J] .文史哲,1955(10):14-20. 被引量:2
8 孙昌熙.试论文学的人民性[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1(S5):1-21. 被引量:3
9 记哲.略谈文学的人民性问题[J]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59,16(3):49-56. 被引量:5
10 徐中玉.文学的民族意义、全人类意义和人民性的关系[J] .学术月刊,1957,1(5):59-64. 被引量:2
1 贾平凹.读雷达的抒情散文[J] .当代作家评论,1996(1):18-19. 被引量:5
2 蔡朝辉.冯雪峰与俄苏文论[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4(4):3-6. 被引量:1
3 献给文学青年的格言(七)[J] .当代文坛,1985(2):56-56.
4 孙大满.丘特切夫的自然诗[J] .山花(下半月),2010(3):127-129.
5 卢艳玲.多余人的重构[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6(10):83-84.
6 李海燕.浅论俄苏文论对建国初期十年古典文学研究的影响[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9(8):109-111.
7 谢妮妮.评夏中义的《别、车、杜在当代中国的命运》[J] .文学界(理论版),2012(9):9-11.
8 谷兴云.“车比杜”应是“别车杜”[J] .咬文嚼字,2011(11):19-19.
9 俄国文学史上的“尼古拉三雄”[J] .苏联文学,1986(5):95-95.
10 伊.屠格涅夫,周上之.与《现代人》分裂的原因——致《北方蜜蜂》出版者的信[J] .文艺理论研究,1985(1):97-97. 被引量:1
;